ESG與公益066丨聚焦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與企業社會責任
益場觀察:聚焦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與企業社會責任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
意見提出:經過5年左右,推動具備條件的企業普遍建立適合國情、符合實際、滿足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企業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治理結構更加健全,市場化運營機制更加完善,科學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推動自主創新、支撐產業升級、履行社會責任等作用充分發揮。到2035年,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完善,企業國際競爭力全面提升,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奠定堅實基礎。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在接受央視財經采訪時指出,對民營企業來說,提供一種方向性的指引,能夠推進一種更有效率的治理結構,也能夠推行一種更加有效的運行機制,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重要的助力。
在積極擔當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文化體系方面,意見明確指出,推動將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融入生產經營全過程,引導企業依法經營、誠實守信。支持企業在綠色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社會公益、文化傳承等事業中積極貢獻力量。這與企業ESG理念高度契合,也為企業在進一步開展社會責任行動上提出更切實的指引。
社會責任
《共同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工作指引》印發
近日,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六部門印發《共同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工作指引》。工作指引重點強調促進新興領域發展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各部門將聯合推動平臺企業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開展常態化協商,健全勞動者權益協商協調機制。
環境責任
《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審議通過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審議通過《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會議指出,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強化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要推進傳統產業深度綠色轉型,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實施,積極應用先進裝備和工藝,加快重點行業綠色改造升級。要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加大清潔能源、綠色產品推廣,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水平。要加強共性技術攻關,完善重點領域標準,優化相關政策,健全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更好支持和幫助企業轉型升級。
《中國城市雙碳指數》發布
5月22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共同發布《中國城市雙碳指數》第三期報告,從氣候雄心、低碳狀態和排放趨勢三個維度對110個重點城市的“雙碳”進展態勢開展了系統評價。北京以突出的氣候雄心與低碳狀態表現排名榜首,成都、寧波、深圳分列第二至四位,昆明、上海、廣州等城市躋身前十。
上海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產品SHCERCIR2正式上線運行
5月23日,上海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產品shcercir2在上海環交所正式上線運行,進一步加強了碳普惠平臺與碳交易市場的鏈接,多層級、多渠道地拓展了碳普惠減排量的閉環消納途徑。
治理責任
京東、美團、餓了么等被約談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針對當前外賣行業競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約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平臺企業。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內部管理,合法規范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平臺內經營者和外賣騎手的合法權益,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有序發展。
ESG議題發展
MSCI:中國企業ESG評級顯著提升
MSCI最新發布的《2024年亞太區ESG評級領導者與上調報告》,系統評估了亞太13個市場ESG評級的趨勢與行業分布。中國市場在本輪評級周期中展現出顯著躍升勢頭,是區域內最具動能的市場之一。
國際公益
首屆全球企業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峰會在印尼開幕
5月25日,“首屆全球企業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峰會:更好商業、更好世界,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印尼雅加達開幕。峰會由印度尼西亞政府主辦,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助力‘一帶一路’,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行動平臺等聯合主辦。峰會探討如何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更具包容性、韌性和可持續的全球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協同發展。
ESG公告牌
《湖南省零碳工廠建設方案(暫行)》等公開征求意見
5月21日,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組織編制的《湖南省零碳工廠建設方案(暫行)》(征求意見稿)《湖南省零碳園區建設方案(暫行)》(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公開征求意見時間為2025年5月22日至6月22日。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開展碳中和評價試點申報工作
日前,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開展碳中和評價試點申報工作。申報主體要求在節能降碳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具備良好的碳中和、近零碳或零碳的工作基礎,已實現碳中和或本年度內擬實現碳中和。
本期編輯:趙明鑫
責任編輯:李 慶
內容審核:王 勇
數據建設:公益時報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收錄周期:2025年5月20日至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