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SR到ESG:一場“面子”與“里子”的博弈
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水平正逐步提高。
截至5月29日,共有246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同比有所增加。Wind數據顯示,396家A股上市公司從原先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改為披露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396家公司中,125家公司近一年的WindESG評級上升、47家評級下降。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5月27日接受采訪時表示,CSR內容聚焦,而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因適用范圍寬泛,更受上市公司青睞。
2461家A股公司發布ESG相關報告
據Wind數據,截至5月29日,2024年度共有2461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ESG相關報告。
據統計,2023年共有1008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社會責任相關報告,其中396家2024年改為披露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
記者發現,2024年ESG相關報告的命名主要有“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ESG”“ESG暨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暨ESG報告”等。
據了解,目前監管層并沒有對ESG相關報告的命名作強制要求,但三大證券交易所在去年4月發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對報告名稱有所規定。
“指引”要求上證180指數、科創50指數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應當按照本指引披露《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或者《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報告》。
單從名稱上看,社會責任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有什么區別?
芮萌表示,社會責任報告通常聚焦企業對社會、環境和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履行情況,強調公益、倫理和短期社會影響。“可持續發展報告更側重長期戰略,系統披露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績效,強調與企業核心業務相關的可持續性風險和機遇,目標是與國際標準接軌,為投資者提供可量化的非財務信息。目前來看,可持續發展(報告)因適用范圍寬泛,更受上市公司青睞。”芮萌說。
值得注意的是,有612家上市公司選擇繼續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對此,芮萌認為有三種可能:一是上市公司需要時間提升ESG能力,無法立即完成更名;二是中小型公司的資源和能力有限,暫時無法完整披露ESG各方面績效;三是部分行業或公司的業務較為簡單,對ESG的影響較小,因此它們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改變。
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正成為潮流
企業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正成為潮流,這背后可能是ESG評級的提升。
396家改為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公司中,有125家近一年WindESG評級上升、47家評級下降。其中,津藥藥業、神州數碼和江蘇有線提升最大,分別從B到AA、B到AA、B到A。
記者發現,企業從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到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不是報告改個名那么簡單。
相比2023年的ESG相關報告,津藥藥業2024年披露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整體內容有一定升級——不論是篇幅,還是實質性議題,都有了更完整的披露。江蘇有線除了擴展篇幅外,還披露了ESG績效。
在芮萌看來,企業將社會責任報告“改名”的行為確實可以促使其更加重視ESG相關工作,因為ESG本質上是一套非財務評價體系,該體系能夠推動企業更好地履行自身責任。
對于報告“改名”后評級出現下降的現象,芮萌認為,如果企業評級下降,不能簡單地歸因于“漂綠”或僅做表面功夫,也可能是因為企業對新的評級標準理解不到位,導致其內容無法準確反映公司的ESG表現;抑或企業在可持續發展工作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在新的報告要求或更嚴格的評級標準下被披露出來,進而導致評級下降。
(據《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