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7月31日,《深圳市慈善事業發展藍皮書(2016~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布,這也是深圳首部關于慈善事業發展的開拓性著作,今后將定期出版。
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名譽會長兼執行長李羅力表示,隨著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頒布與實施,深慈聯即啟動了藍皮書的編制工作,歷時一年多,經過多次修改終于完成。全書共分為“綜述篇”“發展篇”“典范機構篇”“明星項目篇”和“操作篇”五大篇,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客觀記錄;二是總結創新和改革經驗;三是推動政策及配套措施實施;四是展示突出成果、重大項目、優秀組織、優秀企業,將成為研究深圳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重要資料。
“縱觀國內,只有極少數地方編寫了類似藍皮書,且普遍是委托大專院校專家學者來編寫,主要以數字和項目羅列,及基于此的統計分析和結論為主。而深圳這本藍皮書的創新之處在于,是由深圳市慈善事業相關專家和一線慈善公益組織負責人、慈善公益機構共同打造,社會參與性強,極‘接地氣’,具有開創性意義。”李羅力表示,該書除了希望能夠真正反映實際發展情況,推廣典型機構和案例,另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讓其成為對慈善公益組織有實際參考價值和操作指南的工具書。
深圳市民政局副局長陳文清對這一做法予以高度肯定,認為該書對特色改革與創新項目進行水平呈現,將業內專家學者、從業人員的聲音和觀點吸納匯總,在展望行業前景的同時,也提出更深刻的思考。
據悉,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依法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總量達8731家,其中社會團體3708家,民辦非企業單位4772家,基金會251家。而以“深圳社會工作在線申報管理系統”2017年9月30日為統計時點,行業從業人員為7802人,其中機構負責人93人,行政管理及輔導人員1169人,社工6540人。
志愿服務:法律援助效果認可度不高
深圳市志愿服務推行至今已歷經29年。截至2017年,深圳市注冊志愿者超過155萬人、志愿服務團體11886個,分別是2012年的3.4倍和4.3倍。全市注冊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達到13.6%,每年人均服務時長約40小時。藍皮書認為,深圳志愿服務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
“活動經費不足”是深圳志愿服務發展存在的最大問題。鑒于志愿服務的無償性質,美國、德國等國家的志愿服務,政府是其活動經費的主要出資人,占比可達60%—90%,而深圳的資金保障機制亟須完善。
另一個有待提高的是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程度。藍皮書顯示,就志愿服務而言,市民對“法律援助方面產生良好的效果”的認可率僅4%,對“搶險救災方面產生良好的效果”的認可率只有3%。“這也與培訓相關,盡管深圳已有志愿者新人培訓、骨干培訓、領導培訓和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醫護等技能培訓,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基礎性知識培訓上。”
此外,藍皮書認為,應提倡志愿者使用單位給予志愿者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而購物、就餐、公園門票等打折優惠類則成為志愿者期望值最高的激勵措施。同時,調查也顯示,在國際合作方面,深圳志愿服務事業還未形成機制化和常態化,七成以上志愿者在最近一年內的跨區域交流次數為零。
慈善超市:缺乏市場參與全靠“輸血”
目前深圳共有9家慈善超市,包括1家市級和8家區級慈善超市,此外,一些區還另設有社區慈善超市,其類型主要分為行政型、購買服務型(即與商超合作)和社會化運營型,主要功能則是服務于低保戶。
藍皮書認為,慈善超市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功能屬性定位上,盡管“慈善”和“超市”內含公益和市場兩層含義,但現實中,慈善超市明顯只具備公益屬性,缺乏市場參與,使慈善超市只能靠政府“輸血”才能維持,變成低保戶的物資發放中心。
“慈善超市的運營經費主要來自于福彩公益金和區財政撥款,經費是有限的,這筆經費不僅需要用來采購發放給低保戶的物資,還需要承擔場地費、水電費、員工薪資或補貼以及其他開銷等,再加上超市的物資都是通過商超以原價購入,價格相對較高,造成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浪費,容易花大錢辦‘小事’。”藍皮書稱。此外,藍皮書的調查還顯示,各慈善超市規模小、品類少,大多只有油鹽醬醋、衛生用品等銷售,也使受助群體沒有更大選擇余地。
為此,藍皮書建議慈善超市減少中間環節,直接與商超合作,將物資發放到低保戶。“比如,通過發放充值的‘愛心卡’形式,受助人拿著卡即可到合作超市自行采購所需商品,而不用再拘泥于慈善超市一處,采購的便利性及采購品種都大大拓寬。同時,這也可以節約超市的場地租金、人工、水電以及其他相關費用。”
社區基金:政府權力過大
近年來,社區基金會作為社區治理的新生力量,逐漸受到政府關注。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11月,深圳市有社區基金會29家,面臨著四方面的挑戰,包括“資金來源單一,缺乏可持續性;專業意識不強,專業能力缺乏;職能部門缺乏,居民參與度低;政府權力過大,行政色彩嚴重”。
為此,藍皮書認為應進一步發掘潛在資源,拓寬社區基金會的資金渠道,特別是創造更多的社會參與渠道。“比如:一是可以開展網上眾籌、電話捐贈熱線、社區捐贈等方式;二是通過投資房地產、國家證券等投資理財方式,將基金更合理利用,實現資金財產收益最大化;三是制定政策優惠措施,提高居民參與積極性。”
此外,針對慈善公益人才的缺失,藍皮書建議,將慈善專業人才工作納入深圳市人才工作體系,并盡快建立慈善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認定標準,使獲得認定的慈善專業人才能夠得到相應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應重視資助慈善專業學科建設和相關學術研究,建立多層次的慈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首先,慈善組織從業人員應當有入門的基礎知識培訓;其次,可開展慈善組織內部治理、項目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題培訓。另外,還可根據扶貧濟困、環境保護、養老服務、兒童與青少年發展、殘疾人扶助和社區發展等社會服務重點領域開展在職人員系統性培訓。”藍皮書稱。
(據《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