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平均碳排放強度降幅超過14%:紡織行業如何向“綠”發展?
6月25日,2025年全國低碳日當天,在京舉行的“2025氣候創新·時尚大會”會場門外,一處圍繞服飾碳足跡的展示引來圍觀——多件褲子和衣服懸掛在綠色的框架里,每件服飾的一旁都有一個展板,載明其使用的綠色技術、總體碳足跡及各階段碳足跡。
“這條牛仔褲的材料和質感都很好,碳排放也遠低于傳統行業的牛仔褲產品”,一位參觀者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這表明我們(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很認真對待可持續發展問題,從口號走向實際行動和數據量化。”
LCA實測案例展示區一角。圖/趙明鑫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2025氣候創新?時尚大會”披露的一組研究數據也佐證這樣的感受:2005年-2022年,中國紡織行業碳排放強度下降超60%,近兩年繼續下降14%。同樣在會上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氣候創新行動進展與展望》專題報告也顯示,到2024年底,紡織服裝企業氣候目標設定率已經從兩年前的83%上升到90%。67%的企業具備識別、評估和應對氣候風險與機遇的流程。開展價值鏈碳減排的企業占比達51%。
“以綠色理念引領科技創新方向,以綠色內涵豐富時尚表達內容,以綠色實踐保障健康發展根基”,孫瑞哲表示,“綠色”成為構建現代紡織產業體系的生態基座與價值底色。
會上,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發布了《中國紡織業脫碳可再生能源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該報告認為,中國紡織行業推進的全面電氣化,正將終端減碳的關鍵需求轉向電力供應側。從能源結構來看,紡織行業排放主要源于能源使用,其中煤炭消耗產生的排放占比已從 2005年的35%大幅下降至3%。與此同時,隨著行業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力使用導致的排放占比從12%攀升至62%。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向“綠”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組織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紡織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理事長楊超表示。
為了更系統地引導和支持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包括可再生能源應用在內的氣候行動,2019年,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紡織產品開發中心,共同成立了“時尚氣候創新專項基金”。這是我國消費品行業聚焦氣候創新的首個專項基金。
“專項基金成立以來,通過調動行業、企業的資源,共同為紡織行業和時尚產業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創新實踐、標準制定、政策倡導、國際交流合作、企業賦能和積極開展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楊超介紹,截至今年6月,專項基金已籌集1192萬元公益資金,用于整個行業的氣候行動、創新變革和公益項目落地。
“推動氣候創新,需要我們把握這場變革的邏輯與趨勢,開展更加深入的實踐。”對于未來,孫瑞哲提出三點倡議:一要完善綠色治理體系,夯實發展基礎;二要打造協同創新生態,提升全鏈價值;三要推進全球務實合作,優化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