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了、跑不動、蹲不下 —— 腱鞘巨細胞瘤公益科普畫展讓罕見被看見
7月4日,一場融合醫學理性與藝術感性的公益科普畫展在北京拉開帷幕。由中國罕見病聯盟、北京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學會等多家公益機構聯合主辦,默克中國醫藥健康等支持的“2萬分之一的偶遇”全國首個TGCT公益科普畫展,以百余幅患者原創畫作搭建起“看見”與“治愈”的對話橋梁。這些作品既勾勒出膝關節疼痛到無法行走、因手腕腫脹放棄音樂夢想等真實生活場景,也讓全球每百萬人中43例的罕見病數據,轉化為可觸摸的生命溫度。
作為被列入國家衛健委《第二批罕見病目錄》的“關節隱形殺手”,我國每年新增TGCT病例約6萬例,主要侵襲20-50歲青壯年。北京積水潭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診療研究中心主任牛曉輝教授指出,這種非惡性局部侵襲性腫瘤常因癥狀與腱鞘囊腫等疾病混淆,導致大量患者延誤就診。更嚴峻的是,傳統手術治療面臨46.8%的總體復發率,彌漫型患者往往需要反復應對腫瘤進展與關節功能障礙的雙重挑戰,臨床對安全有效的系統性治療需求迫切。
隨著精準醫療發展,醫學界對TGCT的病理機制有了新突破:CSF-1異常過表達被證實為關鍵致病因素,這一發現推動治療研究從單一手術模式向個體化干預轉型。在今年6月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公布的全球Ⅲ期臨床試驗顯示,針對該機制的創新療法在改善患者緩解率與關節功能方面成效顯著,且安全性良好,為無法手術或復發患者帶來新希望。牛曉輝教授強調,醫學正從“一刀切”向“精準診療”邁進,有望構建更完善的綜合治療體系。
“每一幅畫作背后都是需要被傾聽的生命故事。”蔻德罕見病中心創始人黃如方表示,社會對TGCT的認知仍存在巨大空白,此次畫展通過藝術敘事打破醫學科普的冰冷感,讓公眾直觀感受患者在“拖地成為極限運動”“遛狗都無法完成”的困境中,用畫筆傳遞的抗爭力量。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李林康透露,我國已將207種罕見病納入目錄,從政策支持到多學科診療體系建設,正逐步完善防治網絡。此次活動特別通過畫作征集、科普手冊發放等形式,推動公眾認知從“數字統計”轉向“生命關懷”。
作為活動支持方,默克中國醫藥健康董事總經理張巍表示,企業將持續攜手公益組織開展患者教育、隨訪管理等多維度合作,推動創新療法的可及性。“罕見病防治需要政府、醫療機構、企業與慈善組織形成合力。”她強調,從疾病認知普及到診療保障體系建設,每個環節都離不開社會協同。據悉,展覽后續將啟動全國巡展,并上線“TGCT科普云平臺”,通過患者故事集、醫學動畫等形式,構建“藝術科普+醫療干預+社會支持”的公益生態鏈。
當患者的筆尖將生活困境化作星辰,當醫學專家的解讀與公眾的共情形成共振,這場公益畫展已超越傳統科普范疇。在畫布與手術刀的對話中,在藝術感性與醫學理性的交融里,“2萬分之一”的生命困境正被更多人看見——這不僅是一次罕見病認知的破圈,更是社會各界用愛心與專業為罕見病群體搭建的溫暖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