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賦能鄉村治理 北京平谷“三生共治”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10月16日,“與子·山谷人才咖啡日”活動在北京市平谷區山東莊鎮魚子山村的蝴蝶館前舉辦。
當天,“與子?山谷生態共益”公益專項基金正式揭牌。這不僅是一個基金的誕生,更標志著平谷區在專業社會工作力量深度介入下,以“生態、生產、生活”協同治理(“三生共治”)為核心的鄉村振興實踐邁入了制度化、長效化的新階段。
社工引領,搭建多元共治“新平臺”
鄉村振興,治理是基礎。然而,如何打破“政府干、群眾看”的困局,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平谷區山東莊鎮的答案是:引入專業社會工作力量,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2025年8月,2025 年度北京市使用市級財政資金支持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示范項目“共治賦能·和美鄉村——‘三生共治’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項目”落地山東莊鎮。項目啟動以來,北京睦友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作為專業社工團隊深度介入。他們沒有急于“搞活動”“做項目”,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治理體系的重構。
8月20日,在社工團隊推動下,“紅谷共治聯盟”正式成立。首批11家成員單位中,既有“電站美術館”“玖佑喜巢”等返鄉創客品牌,也有本地農業合作社和黨員代表。一個“人人都是治理主體”的平臺初具雛形。
“以前總覺得鄉村發展是政府的事,我們就是配合。”一位民宿經營者坦言,“現在加入了聯盟,有了輪值主席,大家定期開會討論,感覺自己真正成了村子的主人。”
在社工的專業引導下,聯盟建立了“1+3+N”多元協同機制(“1”為黨建引領,“3”為鎮政府、村委會、社會組織三方協同,“N”為多元參與主體),并制定了《紅谷共治聯盟公約》。通過“鄉村治理通識工作坊”“議題共商會”等形式,社工團隊組織村民和創客圍繞文化IP打造、生態環境保護、兒童研學線路開發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有效凝聚了發展共識,推動鄉村治理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協同、村民唱戲”轉變。
人才為核,激活在地經濟“新引擎”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社工團隊深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培育一批“懂鄉村、愛鄉村、能帶動”的在地人才。
為此,項目通過舉辦主題沙龍、能力培訓,提升村民和返鄉青年的共商共治與創業能力。十一黃金周,“與子美好·chill生活季”魚子山村市集活動,成為檢驗培訓成果的“實景考場”。
這場市集由社工團隊策劃,聯合鎮政府、村委會及聯盟成員單位共同打造,從攤位設計、活動流程到宣傳推廣都融入了前期工作坊的集體智慧。以“慢生活”為主題,市集設置了“平谷小橡”IP打卡點,游客集章即可兌換本地特色伴手禮,極大提升了參與感和體驗感。
數據顯示,市集活動期間累計接待游客近1.6萬人次,30余個特色攤位總銷售額達20萬元,線上宣傳閱讀量超6萬人次。一場市集,不僅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收入,更讓村民看到了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可能,激發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熱情,凝聚起共治共享、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基金護航,構建長效發展“新機制”
市集的熱鬧散去,如何讓發展的熱度持續?“與子?山谷生態共益”基金的成立,正是為了破解這一難題。
該基金由專業社工團隊負責運營,旨在構建“治理-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饘⒅攸c支持三大行動:一是協助建立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推動村民從“被動整治”轉向主動參與,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二是精準鏈接綠色公益資源,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環保項目落地;三是支持公益研學、生態教育等活動,實現社會效益與產業發展的雙向賦能。
“社工不僅是服務的提供者,更是資源的鏈接者、平臺的搭建者和能力的培育者。”項目負責人表示,通過“基礎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孵化”雙軌模式,社工團隊有效激活了群眾參與熱情,讓鄉村發展真正實現了“有人管、有人干、有活力”。
如今,從“紅谷共治聯盟”的成立,到主題沙龍、能力培訓、市集活動的持續舉辦,再到“生態共益基金”的設立,一條以專業社工為紐帶,鏈接政府、市場、社會與村民的鄉村振興路徑在平谷區山東莊鎮清晰呈現。未來,這一“黨建引領、產業帶動、文化賦能、公益助力、全民共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有望為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山東莊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