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蘇漪
為推進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互聯網+教育”的經驗在全國鄉村普及,贛州市電化教育館館長羅忠華、贛州市寧都縣教育局局長溫英俊、滬江首席教育官吳虹、彩虹花和閱匯創始人時朝莉攜多家媒體于2018年10月30日赴江西贛州寧都縣調研,并以“互+計劃”為案例,共同探討互聯網為鄉村教育帶來的變革。
“山里的孩子,因為正是有了(互+)這樣的網絡課堂,讓他在家門口享受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寧都縣小布中小學校長梅建鋒如是說。
作為贛州版圖面積最大的區縣,寧都地形地貌復雜,教學網點眾多、分布零散且地處偏遠,周邊小微鄉村學校缺乏足夠師資力量,難以開齊課程,美術、音樂等素質課往往只能由語文、數學老師兼任代課。
2016年11月29日,在“全國網絡扶貧工作現場推進會”上,在中央網信辦的指導下,寧都縣教育局與滬江“互+計劃”簽訂互聯網教育扶貧協議;次年新學期,17個教學點先行先試,為課堂引入“互+計劃”的網絡素質課程,第一次將專業的美術、音樂、手工、外教課展現在鄉村學生面前。
2017年下半年,寧都縣試點推進“互+計劃”,由最初的17所鄉鎮小學擴展到全年115所小學參與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每周有近6000名學生從中受益;2018年2月26日,寧都縣教育局再次下發《關于我縣鄉鎮小學開設“互加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的通知》,決定自新學期開始,全縣所有鄉鎮小學集體參與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
兩年時間,從17個學校試點到全縣大范圍鋪開,除“互+計劃”網絡素質課程本身的低成本、大規模、可復制、可持續等特性,也與當地教育系統的高度支持密不可分。
據溫英俊介紹,網絡課程已經成為補齊寧都教育短板的良方,他說:“最初,我看到這里的老師用手機在上課,為了進一步幫助鄉村孩子們上好網絡課程,政府為學校配了筆記本電腦、為沒有一體機的學校配備大電視機,再拉一根網線,低成本地解決了鄉村學校缺課短課的問題,幫助鄉村學校開齊了全部課程。”
在政府牽頭、“互+計劃”整合、社會資源傾斜的前提下,如今的寧都鄉村學校已配齊基礎電子設備,開齊了美術、音樂、財商、外教等素質課程;老師們則獲得了精神、物質、教學能力等重重獎勵;學生們在越來越好的課程質量、越來越活躍的學校氛圍下,正變得愈發開朗、上進。
“他們就是一顆顆愛的種子,終將在這里生根發芽,改變這個社會。”被問及互聯網為鄉村教育帶來的變革究竟是什么時,溫英俊用這樣一個比喻描述了鄉村教育的美好未來。(蘇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