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指出,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現了經濟平穩運行、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
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推進政府依法履職和治理創新,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方面,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完善基層治理,優化社區服務。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
這對公益行業及行業從業者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激勵和肯定,將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報告還簡述了2023年工作重點,其中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等方面的內容,對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精準扶貧,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強化政策傾斜支持,優先保障脫貧攻堅資金投入,對脫貧難度大的縣和村掛牌督戰。深入實施產業、就業、生態、教育、健康、社會保障等幫扶,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重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也有了保障。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明顯增加,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報告強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過渡期內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有力應對疫情、災情等不利影響,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確定并集中支持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加大對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等重點區域支持力度,堅持并完善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定點幫扶等機制,選派用好醫療、教育“組團式”幫扶干部人才和科技特派員,推動脫貧地區加快發展和群眾穩定增收。
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以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等為代表的社會力量近年來積極參與,深入鄉村發展一線,通過產業幫扶、人才培養、數字化技術等多種方式,發揮各自資源優勢,為推動廣大鄉村發展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如,上海市將社會組織參與對口幫扶工作納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大局,建機制、搭平臺、塑品牌,始終堅持高位推動引導,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因勢利導、聯合聯動,形成政府支援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生動局面。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注重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和區域聯防聯控,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6.5%、上升4個百分點。基本消除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推進重要河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大土壤污染風險防控和修復力度,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深入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
其次,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分別達到24%、50%以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分別凈減少10.6萬、3.8萬、3.3萬平方公里。人民群眾越來越多享受到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穩步推進節能降碳。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在上述領域,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先行先試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典型案例,如以“螞蟻森林”等為代表的公益項目和平臺,通過公眾教育、公益科普、引導公眾參與、線上線下體驗相結合等多種方式,讓更多人開始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形成綠色出行等良好的生活習慣,為生態環境持續改變貢獻了重要力量。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增加民生投入,著力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具體表現為以下四點:
首先,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持續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建設,基本消除城鎮大班額,推動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持續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惠及3700多萬學生。保障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工資待遇。高校招生持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大幅提高經濟困難高校學生國家助學貸款額度。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建設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接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其次,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深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進一步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持續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水平,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從450元提高到610元。設置13個國家醫學中心,布局建設76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持續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組建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努力保障人民健康。
再次,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連續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穩步提升城鄉低保、優待撫恤、失業和工傷保障等標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老齡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發展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在稅費、用房、水電氣價格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推進醫養結合。完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最后,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和檔案等事業,加強智庫建設。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向社會免費開放。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體育健兒勇創佳績,全民健身廣泛開展。
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婦女兒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等是社會捐贈的主要流向,也是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可以說,在服務民生方面,未來廣大社會組織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為公益事業發展指明方向
報告簡述了2023年的工作重點,其中提及三項內容,值得公益慈善行業重點關注:
首先是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抓好油料生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
其次是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最后是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創新。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強養老服務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做好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撫恤工作。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和防災減災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