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張頤武: 培育良性數字公益生態圈,激發平臺、慈善組織和慈善參與者的活力
“要加大力度打擊行業中的‘害群之馬’,培育良性數字公益生態圈,激發平臺、慈善組織和慈善參與者的活力。”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近日呼吁加快推動互聯網高質量發展。
2023年兩會期間,張頤武提交了《關于加快推動互聯網公益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的提案》。提案指出,要加強對互聯網公益平臺的集中統一管理,深入推進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互聯網公益涉及互聯網、社會治理、金融等多個主管部門,建議由一個部門歸口管理,為行業發展提供穩定預期。加快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機制化的溝通交流渠道。在各類救災協調工作中,加強政府主導,為公益平臺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截至目前,民政部已經先后遴選了共計30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讓互聯網慈善在更加規范道路上持續健康發展。
張頤武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對促進互聯網慈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平臺發展還不均衡,募捐力、活躍度、影響力都差異化較大。
張頤武表示,事實上,對于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公益平臺在募款目標達成后,能夠使公益項目較好執行,給予這些平臺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將對整個慈善事業發展有利。另一方面其他平臺發展,對于社會來說也具有必要性,集中度高的、有效率的,更好運作的平臺,將會使社會福利得到提升。
2022年,在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時任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披露,近三年間,我國有超過100億人次點擊、關注和參與互聯網慈善。
數據表明,2017年至今,我國每年通過互聯網募集的善款從25億元增長到近100億元,增長了近4倍。
十多年間,互聯網與傳統公益慈善行業的結合,使得慈善事業全面走向大眾化、平民化,線上線下高效融通,讓小眾議題走入大眾視野,更多社會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形成持續性解決的完整脈絡,帶動善款籌集額和社會參與度均實現幾何級增長。
2022年12月27日,慈善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初次審議。此次修法填補了網絡個人求助法治空白。修訂草案明確求助人和信息發布人的誠信義務,授權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個人求助網絡服務提供者管理規則,促進個人求助平臺健康發展,維護公眾的愛心善心。
張頤武表示,個人求助平臺有長處也有局限。通過規范路徑、清晰有序、能力專業的方式進行求助是這一領域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個人求助中,捐贈者往往會選擇一些更感人的案例進行捐助,但這可能缺乏更加專業的判斷,具有相當的偶然性。比如,個人求助者發布信息背后的個人及家庭財產狀況、求助信息的真實性等都是值得探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