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家決定捐建一所大學
“要建設一座中國前所未有的新型大學。”
在農夫山泉母公司養生堂年會上,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披露了要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消息。“我們對這個學校的承諾是,要依靠養生堂的積累和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員工的貢獻。我們計劃在未來的十年當中捐贈400億元人民幣。”
這一表述并非空穴來風,早在去年底,杭州市委召開的十三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杭州將重點推進11個方面的任務,任務清單中明確提到了推動籌辦“錢塘大學”。
據報道,錢塘大學或將依托浙江錢塘基礎科學研究院籌建。企查查刊載的信息顯示,該機構的法定代表人為鐘睒睒。
截至發稿前,杭州市官方與農夫山泉方面均未有更多披露。
除了鐘睒睒有著文首一句雄心壯志外,多位中國企業家也涉足捐資創辦高校并持續參與。公益時報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根據公開資料就中國企業家捐資創辦并管理高校一事進行統計,其中多個學校都將自身定位為“新型”大學。
在這樣的統計中,能夠發現一些趨勢——近年來,中國企業家投身教育公益的步伐愈發活躍,從鐘睒睒籌建“錢塘大學”到曹德旺百億打造福耀科技大學,企業家們正以多元方式推動高等教育革新。這一現象既延續了“商而優則教”的傳統,又展現出緊跟時代需求的創新特質,更折射出基金會捐資辦學的制度化趨勢。
“在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雙向推動之下,企業家捐資舉辦大學就成為了一個現象級事件。”華北電力大學教育基金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楊維東對這一現象多有關注。
他解釋說,這一現象的成因一方面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民營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社會財富,這些企業家在專心致志做強做優做大企業的同時,也在思考著以不一樣的方式對社會進行回饋;另一方面,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結合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力軍,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樞紐和關鍵點,肩負著特殊重要的責任與使命。
傳統延續
中國企業家捐資辦學的傳統并非始于當代,而是深深植根于近現代“實業救國”的歷史浪潮中。從晚清狀元實業家張謇到民國“華僑旗幟”陳嘉庚,一批先行者以教育為紐帶,將商業成功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為今日企業家辦學奠定了精神底色。
1902年,清末狀元張謇在南通創辦中國第一所民辦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拉開近代企業家系統性辦學的序幕。1913年,華僑企業家陳嘉庚在福建集美創辦集美小學;1921年,他捐資400萬銀元創辦廈門大學。1947年,榮德生出資創辦江南大學,成為當時中國唯一設有食品工程系的大學,為現代食品工業奠基……
“中國企業家歷來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這與儒家文化中‘重教興學’的思想一脈相承。”北京企學研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李昂談道,“今天的捐資辦學已從單純慈善向體系化、專業化升級。”
上世紀80年代,李嘉誠通過基金會持續資助汕頭大學,開創“私人基金會資助公立大學”的先例。騰訊聯合創始人陳一丹自2009年起累計投入20億元,以“辦學不取回報”的方式推動武漢學院轉型為民辦非營利性高校,被視為中國高等教育公益的里程碑。碧桂園楊國強創辦的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初期以“職教扶貧”為目標,累計資助3500余名困境學子,延續了企業家通過教育反哺社會的傳統。
目標求變
與傳統不同,新一代企業家辦學的目標更強調“新質生產力”。
鐘睒睒籌建的“錢塘大學”以浙江錢塘基礎科學研究院為依托,直指“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定位;虞仁榮推動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定位“小而精、研究型、國際化”,計劃2025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已與國內外頂尖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生245人;曹德旺的福耀科技大學則瞄準“理工科應用型人才”,試圖破解產業與教育脫節的難題;2021年披露籌建但近年暫無消息的濱州理工大學(籌)是魏橋創業集團、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等聯合開展航空宇航技術研發、科教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的基礎。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7日上午在京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鼓勵中國企業家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努力為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多作貢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一再強調的,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楊維東表示。
“福耀科技大學的辦學目標是成為中國制造業高級人才的搖籃。”曹德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捐資辦學一事說,“我們的辦學方式是模仿歐洲、尤其是德國的辦學方式,實行錯位辦學,瞄向目前制造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短板,培養產業工匠式的領導人才。”
捐資辦學已然成為中國企業謀求新興產業發展、創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式。“傳統大學模式難以滿足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家的跨界參與能帶來更靈活的機制。”李昂介紹說,國際化也是關鍵詞,例如李嘉誠基金會促成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也錨定虛擬現實、增材制造等前沿學科,在‘一帶一路’等框架下受捐贈活動的撬動隨企出海,在高端制造等領域為中企屬地化用工等方面保駕護航。”
基金會化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會已成為企業家捐資辦學的主流渠道之一。李嘉誠基金會、河仁慈善基金會、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等機構,不僅提供資金支持,更通過專業化運作確保可持續性。例如,曹德旺捐贈3億股福耀玻璃股票成立河仁慈善基金會,首期投入100億元籌建福耀科技大學;鐘睒睒通過錢塘教育基金會捐贈1億元設立研究院,為大學奠基。
在楊維東看來,稅收是因素之一,此外發起基金會也能夠將企業資金、企業家的個人財富轉換為社會公益資金,在一定意義上能夠起到轉移器的中轉作用。
當下,基金會對所辦學校發揮作用幾何?楊維東坦言,“據我所知,基金會主要發揮資金輸送與支撐作用,也會承擔資金的保值增值功能,實際參與大學管理的不多”。他認為基金會也“不應該管理”,“隨著新辦大學自身治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基金會只應該管‘錢’,而不應該管‘事’”。
李昂也認為,基金會“辦高校,錢好解決,運營比想象中還要困難,挑戰也十分多。”不過結合曾在某職業院校從教的經歷,李昂指出基金會模式能規避個人決策的局限性,通過理事會治理和透明化運作,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這也符合國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政策導向”。
未來展望
盡管企業家辦學熱情高漲,但挑戰猶存。部分籌建中的大學仍面臨師資引進、學科定位等難題;民辦高校的長期運營也需突破資金依賴單一化的瓶頸。
對此,陳一丹在武漢學院的實踐中探索出“學費收入反哺建設”的非營利模式,楊國強則將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從“全免費慈善”轉向“合理收費+定向資助”,為行業提供了參考樣本。
結合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的“民營企業要力所能及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多向社會奉獻愛心”,楊維東認為“力所能及”四個字意味深長。
在他看來,回饋社會、彰顯社會責任,即便在教育領域也有很多方式、很多選擇。除了拿出海量捐贈資金長周期舉辦新型大學,通過捐贈形式與現有高等教育機構開展公益合作,利用捐贈資金及其投資收益發起永續資助基金,以揭榜掛帥等方式靶向資助特定學科,或是更多民營企業家、慈善家們的戰略選擇。在高校場景,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日益重視資源拓展工作,高校基金會的專業化能力日益提升,已經能夠在服務民營企業家舉辦教育事業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李昂則格外重視引導慈善資金進入職業教育領域。“人才是關鍵”,在他看來,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教育發展、產業振興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可持續行動價值,社會慈善資金可以關注創辦國家倡導的新型職業教育學校,或擁抱“愿意向前一步、銳意發展的職業院校,或關注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以產業發展或企業切實需求為導向,量力而行,資教助學”。
楊維東坦言,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并不是所有的民營企業都能夠拿出一大筆資金,并不是所有的民營企業在當下就能夠拿得出大額資金用于捐贈,也并不是所有的民營企業都要拿出錢去舉辦大學。他表示,理性用好寶貴的捐贈資金,不跟風、不盲從,結合自身旨趣,依托高校基金會等公益伙伴,因地制宜做好教育公益慈善,是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