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龍”火出圈:“科技新貴”咋做公益?
科技創新、人工智能、機器人……甚至具體到DeepSeek(深度求索),都是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詞。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一場“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談及DeepSeek和智能機器人時表示,“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對社會提出了特別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對教育,所以這也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機遇。”
從深度求索的DeepSeek全球爆火,到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在春晚扭秧歌,再回憶起2024年《黑神話?悟空》的熱潮,我們發現這些產品背后的企業都有一個新年伊始火出圈的標簽——“杭州六小龍”。
公開資料顯示,“杭州六小龍”是指深度求索、宇樹科技、游戲科學、云深處科技、強腦科技、群核科技等六家在杭州創辦、具有較強科技創新實力和影響力的企業,被外界稱為“神秘的東方力量”。
盤點“杭州六小龍”的公益之路,我們希望從中窺見中國“科技新貴”的慈善基因。
差異化:
較少開展傳統的大額捐贈
當你將“梳理深度求索、宇樹科技、游戲科學、云深處科技、強腦科技、群核科技的捐贈行為”拋給DeepSeek、豆包、kimi時,答案均指向“未公開直接捐贈數據”。
公益時報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也檢索了部分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公開信息,亦未發現有相關捐贈涵蓋這六個名字。
不過在“杭州六小龍”的透視圖譜之外,與深度求索密切相關的幻方量化則有長期、較大規模的捐贈動作。據媒體報道,幻方量化與深度求索的創始人均為梁文峰。前者雖為私募基金公司,但定位為“使用AI進行投資的對沖基金”,2016年10月21日第一份由深度學習生成的交易倉位上線執行,2017年幻方量化全面應用深度學習技術進行交易,旗下有浙江九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寧波幻方量化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企業。企查查數據顯示,梁文峰對浙江九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85%。
在幻方量化的官網上,2021年被稱為“公益年”,這一年,幻方公益工作小組成立,希望“以專業化可持續的公益方式回饋社會”。在該網站“社會責任”一欄,則公布了一份名為《捐助項目一覽》的表格,記錄了該公司2020年至2022年捐贈情況。
數據來自幻方量化官方網站社會責任欄目,整理時進行了格式優化與內容精簡
在前述資料中,“一只平凡的小豬”被稱為公司員工。不過,幻方量化并未向記者透露該員工的真實姓名,有媒體報道中猜測此人或為深度求索創始人梁文峰。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表格雖然只統計了2021-2022年的捐贈情況,但《公益時報》記者查閱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截至發稿前最新披露的2023年度審計報告。這一年,寧波幻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捐贈限定性善款7125萬元,非限定性資金375萬元,總計7500萬元,較上一年的1.5億元有所減少,在完成了前述“每年捐贈1.5億元,持續3年”的承諾外,有所延續。
截自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2023年度審計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捐贈具有“高投入、多維度、重實效” 的特點,既關注即時性的災害救援與基本生活保障,也通過長期教育與產業項目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同于當前幻方量化所展現的公益策略,當前“杭州六小龍”均未開展傳統意義上直接的資金或物資捐贈,而是技術驅動社會價值創新。
聚焦性:
捐贈多為自身產品與技術
日前《經濟觀察報》發布長文梳理強腦科技在殘障者支持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強腦科技的仿生腿已經實現量產,走出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關鍵一步。
“腦機科技,開啟生命更多可能性”,BrainCo強腦科技的官網上寫著這樣一段話。其下,強腦科技這樣介紹他們的工作:致力于腦機接口技術底層技術的突破,通過在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建立信號傳送通路實現兩者信息交換的方式為殘疾人康復、孤獨癥等腦疾病提供了解決方案,目前已有多款產品上市。
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希望,在未來10年,能夠幫助100萬肢殘人士安裝神經智能假肢并恢復日常生活,能夠幫助1000萬飽受自閉癥、老年癡呆、失眠困擾的腦疾病患者。
強腦科技官方網站展示的腦機接口技術
作為技術支持方,強腦科技參與了包括浙江省科技助力肢殘人士公益項目在內的多個公益項目,捐贈標的以技術、產品為主。
強腦科技官方公眾號披露的信息顯示:2022年12月7日,強腦科技為10個貧困的自閉癥兒童家庭提供“開星果腦機接口社交溝通訓練系統”產品以及后續居家使用過程中的康復跟蹤和隨訪干預服務;2024年12月13日,強腦科技向清華大學東南亞中心及UID基金會(有一德基金會UID Foundation)捐贈了一批自主研發的仰憩助眠舒壓系統OxyZen用以相關研究。此外對于肢體殘障者的一對一直接捐贈也頻頻見諸報端。
同強腦科技的捐贈思路相似,宇樹科技也以技術、產品為捐贈標的,捐贈對象也是其技術、產品所能實際解決問題的發生場域。2024年10月,宇樹科技向中國計算機學會(CCF)計算機博物館捐贈四足機器人Go1一件,用于科普教育和互動項目,此外有關宇樹科技的捐贈便較難查到。
創新性:
未來產業與社會需求結合
對于捐贈,“杭州六小龍”似乎并不熱衷。
不過僅僅通過捐贈來衡量這些企業的公益價值有失偏頗,從實際成效來看,“科技新貴”們熱衷于將前沿技術應用于解決未來社會的潛在挑戰。當我們將視角從財務數字轉向技術賦能的社會效益時,一場悄然發生的公益范式革命正在顯現。
1月20日,DeepSeek正式發布DeepSeek-R1模型。DeepSeek稱,R1在后訓練階段大規模使用了強化學習技術,在僅有極少標注數據的情況下,極大提升了模型推理能力。DeepSeek不僅將R1訓練技術全部公開,還蒸餾了六個小模型開源給社區,允許用戶借此訓練其他模型。
“中國也要逐步成為貢獻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車。”梁文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已經習慣摩爾定律從天而降,躺在家里18個月就會出來更好的硬件和軟件,Scaling Law(規模定律)也在被如此對待。但其實,這是西方主導的技術社區一代代孜孜不倦創造出來的,只因為之前我們沒有參與這個過程,以至于忽視了它的存在。很多國產芯片發展不起來,也是因為缺乏配套的技術社區,只有第二手消息,中國必然需要有人站到技術的前沿。”
這種技術探索與開放的心態,也正在“有心插柳”式地種出一條防風固沙的綠色長城。
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B2-W參與地震救援勘測,將危險環境作業效率提升300%,其技術成果轉化為公共安全領域的“數字生命保障系統”;深度求索以開源大模型降低AI使用門檻,讓中小企業和教育機構能以低成本獲取頂尖AI能力,打破技術壟斷帶來的資源壁壘;云深處科技的電力隧道巡檢機器人已在新加坡落地,其技術邏輯預設了老齡化社會下高危崗位勞動力短缺的危機;群核科技的空間智能平臺沉淀超過3.6億個3D模型,其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為敦煌莫高窟等文物建立“數字基因庫”。
云深處科技官方網站展示的應急救援解決方案
游戲科學則通過《黑神話?悟空》搭建起傳統文化與當代技術的對話橋梁。開發團隊耗時六年,足跡遍布山西36處古建遺址,將云岡石窟、懸空寺等文化遺產的細節融入游戲場景,使玩家在戰斗中沉浸式感受古建筑美學。這種“文化掃描”通過數字建模技術為文物保護提供了可追溯的數據庫,2024年,游戲科學與比亞迪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啟動“國寶守護計劃”,對瀕危古跡進行高精度數字化掃描,為未來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與傳統捐贈相比,這些案例所展示的模式具有三重優勢:邊際成本趨近于零的技術復利性,精準解決垂直領域痛點的場景穿透性、技術迭代帶來持續社會效益的價值持續性。
持續性:
長期主義與普惠價值共生
這一模式并非“科技新貴”的專利。
本報于3月3日刊發的《國產AI爆火,公益行業如何接招?》列舉了科大訊飛、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科技大廠在技術賦能公益方面的實踐。
有讀者提出,相比于這些科技大廠而言,以“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科技新貴”們當下更注重業務與技術的突破,在承擔顯性社會責任上并沒有直接的想法,或許對傳統的公益慈善“有效捐贈+專業公益”的模式帶來沖擊。
“這與當下公益慈善行業的談論有一定的聯系,企業捐錢是不是就能做好公益,大額籌資乏力的當下公益怎么辦?”一位公募基金會籌資經理感嘆,“我很樂意看到公益慈善事業關注的議題能被商業良性循環的手段解決,當然也希望企業公益能在資金+技術上兩條腿走路。”
當我們將這個問題提給DeepSeek時,答案或許能夠給公益慈善事業一眾從業者以啟發:
“企業捐錢僅是公益的起點,而非終點。真正的公益應實現三重解放:解放受助者的困境(如技術普惠)、解放捐贈者的潛能(如資源整合)、解放社會的問題解決能力(如生態共建)。當公益從道德高地回歸社會工程,從短期善行升華為長期價值,方能在大額籌資乏力的時代,開辟出一條更具韌性的道路。”
公益的終極目標不是數字堆砌,而是“人的解放”——通過技術普惠降低社會成本、通過生態協同釋放創新勢能。當企業以本業優勢為支點撬動社會價值,公益便能超越籌資困局,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工程”。(曹露丹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