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慶寄語丨讓我們一起,旗幟鮮明地做自己、做好事
2025年6月1日,公益時報迎來24歲生日。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年紀,它距離18歲和30歲一樣遠。
在人生的長河中,18歲象征著成年,那是社會賦予我們的成長印記;30歲意味著立身,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的階段性人生目標。而24歲,恰似橫亙在兩者之間的一座山峰,“人走到這個時候,或多或少要面對一些挑戰,有些甚至關系到人生抉擇”。
帶著這個命題,我們找了幾位同齡的讀者朋友對話——有的朋友正在準備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圍繞著一個議題苦思冥想;有的朋友工作兩年,還沒有找到喜歡的方向,每天感嘆“當牛做馬”;有的朋友從大學就開始創業,到現在正經歷陣痛;有的朋友選擇了熱愛的事業,一頭扎進了大山里做著公益議題調研……
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無一例外都在翻山越嶺,奔向遠方。公益時報也正在翻過自己的“大山”,勇敢回應時代的挑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回溯2001年創立中國第一份公益類報紙的歷史,公益時報是與中國公益事業發展乃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堅定參與者與記錄者:發布我國第一張慈善榜單,立意“旗幟鮮明地揚善”;升級中國公益年會,打造行業互動平臺;關注中國公益出海與國際公益在中國,尋找聯動與多元中的新引擎;聚焦鄉村振興議題,分享一線聲音、一線實踐、一線經驗……
翻開這份報紙,你能看到公益時報翻過的一座座山,這是一部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編年史,無數探索者的名字以鉛印的形式留在紙面,他們的行動被鐫刻在讀者的心里,并且成為公益事業發展的路標,指引后來者的探索。
過去的一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正式施行;《關于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指定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的公告》等文件印發……
過去的一年,關于AI發展太快的感嘆已算老生常談。此刻,AI已然成為一大部分人習以為常的工具——在社區,社工用AI潤色報告、撰寫活動方案;在基金會,AI可以統計數據、收斂信息、助力傳播;甚至遠在深山,接觸手機和互聯網的小朋友已經可以熟練地跟豆包對話……
過去的一年,我們迎來了更多的機會,新的工具裹挾著繁雜的信息向我們奔流而至,巨浪猛地拍在人們的臉上。人們在還沒有來得及找誰在裸泳時,就等來了另一波巨浪。當然我們見證了很多“驚掉下巴”的歷史時刻,悲痛于一些人或事情的消亡,感嘆世事無常,但仍在堅持著挺過陣痛。
2024年,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匯是Brain rot,直譯為“腦腐”,最早出現在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如今,年輕人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用“腦腐”來形容一個人的精神或智力狀態衰退,尤其是由于過度消費瑣碎的網絡內容而導致精神和智力衰退。而劍橋詞典的年度詞匯則是Manifest,原意是清晰的,明顯的,而在社交媒體時代,這一詞被演化為使用具象化和自我肯定等方法來幫助你想象自己如愿以償的場景,因為你認為這樣做會使它更有可能實現。
兩個詞語的組合有些微妙,像是一個在提問,一個在回答。前者是很多朋友感嘆過的沼澤,不小心深陷其中就會有直接的反應,后者似乎也在告訴我們逃離沼澤的方法:溫暖善良、自我肯定、積極面對……旗幟鮮明地做自己、做好事。
“堅持依法促善、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治理思維。”一如既往地呼吁之外,24歲的公益時報將繼續堅持旗幟鮮明地揚善、堅持傳播群體形象、堅持搭建交流平臺、堅持記錄慈善歷史。
這在被稱為“享樂主義與焦慮交織共存”的獨特年代十分重要,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也正在挑戰自己面前的人生大山,別著急,旗幟鮮明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勇敢地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