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時長明碼標價:當公益初心蒙塵
近日,“志愿服務時長買賣”的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志愿服務以自愿、無償為原則,志愿服務時長造假破壞了志愿服務的公平性和公信力,更違背了志愿服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初衷。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何才能讓志愿服務回歸本來的樣子?
志愿時長成為買賣商品
江蘇徐州某高二學生陳曦(化名)向記者講述了他所接觸到的志愿服務認證體系:“我們在中國志愿服務網上注冊的所有志愿團隊都需社工部審核。但我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大量宣稱可以開具志愿服務證明的機構,數量龐大,幾乎‘百花齊放’。”
陳曦稱,一些平臺備案程序寬松,只需提交備案書便能發放志愿服務證明,甚至部分無需走平臺,僅憑社會組織或社區蓋章出具證明,學校便會認可。
“很多時候,學生只需要一個有蓋章的榮譽證書,實際是否真正參與志愿活動,無人深究。”陳曦說。
記者在多個社交平臺、搜索引擎及電商平臺檢索,輸入“志愿服務時長購買”“志愿服務認證”等關鍵詞,不乏各類商家提供服務,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甚至有機構打出“包通過”“全套資料齊全、確保學校認可”等廣告語。
“這種公然買賣志愿服務證書的行為,其實已經存在多年,只不過隨著政策硬性要求增加,需求更旺盛,灰色市場日漸成熟。”上海卓越公益事業評估中心理事長徐本亮表示,“志愿服務原本是一種奉獻精神的培養,卻被異化為買賣行為,背離了制度初衷。”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開具虛假志愿服務時長早已突破簡單“買賣時長”階段,部分機構已將游學、紅色旅游、景區參觀、觀影學習等普通活動包裝成志愿服務項目,提供時長認證服務。
某大型研學項目宣傳手冊上,寫著志愿服務專項課程,參觀紅色紀念館、觀看愛國主義電影、博物館講解體驗,完成后可獲得志愿服務時長認證20小時。一些培訓機構甚至將志愿服務劃入“升學必備五大軟實力”包裝課程,與競賽獎項、科研背景、社會實踐一并打包,助推升學簡歷,提升購買價格。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部分家長已將志愿服務作為升學履歷包裝的重要一環。“人家有志愿服務時長,我家孩子不能沒有,萬一多一個競爭砝碼怎么辦?”江蘇徐州一位家長坦言,道出普遍心理。
志愿服務必須具備真實的服務行為與奉獻內容。單純的參觀、學習活動無法形成志愿服務行為,更談不上社會貢獻。徐本亮直言,“將志愿服務等同于升學資本,只會扭曲青少年價值觀,損害志愿服務文化的公信力。”
制度漏洞與監管困境
2021年實施的《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試行)》規定,志愿服務組織可以通過國務院民政部門指定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記錄志愿服務信息,也可以通過其他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或者紙質載體等形式記錄。志愿服務組織應當按照統一的信息數據標準錄入國務院民政部門指定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規定》第三條還明確指出,記錄志愿服務信息、出具志愿服務記錄證明,應當遵循真實、準確、完整、無償、及時的原則。
不難看出,依法成立的志愿服務組織或依法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其他組織運營,遵循真實、準確、完整、無償、及時的原則,按照規定為志愿者出具證明,該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但對于平臺上發起志愿服務項目的真實性,或舉辦機構項目實際執行能力是否達標,則較難監管。
在志愿服務時長買賣亂象中,監管長期滯后、違法成本低廉,讓灰色市場愈發活躍。即便部分違規平臺被曝光查處,后續往往只是下架、整改,鮮有經濟重罰或其他問責。北京和眾澤益志愿服務中心創始人、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忠平表示,“造假行為實際屬于虛假證明、偽造證據,已涉嫌違法。但現實中,處罰力度極小,缺乏有效震懾。”
另外,王忠平認為,志愿服務管理權屬的多頭并存與標準不統一,成為滋生亂象的重要土壤。“平臺多、標準雜,監管部門缺乏統一權威的國家級認證機制,這給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機。”
針對制度完善路徑,兩位專家均認為不應該單純通過“平臺準入制度”的行政壟斷式來治理造假問題,而應抓住志愿服務的“真實性審核”這個核心。
任何真實提供志愿服務的組織、單位都有權出具志愿服務證明。徐本亮建議,“問題的關鍵不在‘誰有資質’,而在‘誰提供了真實有效的志愿服務’。如果一味限制平臺數量,反而可能人為形成新的壟斷尋租空間。”
王忠平則建議,應強化技術性手段治理。“可以建立統一志愿服務時長數據庫,所有學生的志愿服務內容、時間、地點、服務對象、項目負責人信息全程留痕可溯源,杜絕空掛時長與后臺造假。”
政策初衷遭遇現實落差
2016年,教育部和共青團中央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將中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把學生志愿服務記錄如實完整歸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并利用“志愿中國”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了學生注冊和志愿服務檔案管理。部分高中、初中規定學生完成規定時長方可畢業、入團或參加評優。但在崗位資源配置上,遠未形成有效支撐體系。
據中國志愿服務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國實名注冊志愿者總數已達2.38億人,注冊志愿隊伍總數為135萬個,志愿服務項目總數為1269萬,服務時間總數更是高達53.48億小時。
即便有著客觀的數據,但在一些城市,志愿服務崗位存在大量缺口。在東部某省會城市,志愿者李婷(化名)向記者表示,她在當地志愿服務平臺上刷新多日,看到的始終是幾個重復的基礎崗位,如社區衛生清掃、交通引導等,且這些崗位名額有限,常常剛發布就被搶完。“我們想參與志愿服務,但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崗位供給不足導致志愿者獲取真實服務時長的渠道受限,而社會對志愿服務時長的需求,如學校的實踐考核、企業的用人偏好等,進一步引起了大家的焦慮。
“志愿服務崗位化嚴重不足。孩子們想參與社區服務,往往無處可去。”王忠平坦言,社區組織資源有限,基層社會組織專業化發展緩慢,無法提供充足多樣的志愿服務崗位。
讓志愿服務回歸育人初心
多位專家呼吁,真正的志愿服務應成為青少年價值觀塑造的生動課堂,而非功利浮躁的交易工具。只有法治監管到位、多元共治協同、公民素養提升,才能讓志愿精神在新時代繼續發芽成長,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土壤。
目前,一些地方的法規政策對志愿服務時長證明的效力予以明確。例如,《江蘇省志愿服務條例》規定志愿者享有獲得志愿服務記錄證明的權利,通過“江蘇志愿服務”平臺等正規渠道獲取的志愿服務記錄證明可以認可。《青海省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實施細則》明確,“青海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是全省統一的志愿服務行政管理信息平臺,是青海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的法定權威載體。
面對買賣亂象久治不愈,兩位專家呼吁構建“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媒體監督+公眾舉報”的多元治理格局。“社會組織、公益機構可成為志愿服務崗位供給的有生力量。同時鼓勵家長、社會公眾積極舉報虛假項目,媒體曝光形成震懾效應,讓志愿服務回歸育人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