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公益出海:體面工作目標的背后,一片亟待多元化的藍海
2025年4月,一筆有趣的捐贈引發職業教育、公益慈善等多領域人士關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向埃塞俄比亞卓越工程中心捐贈10臺3D打印機,以推進“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評價項目。
職業教育、公益、出海,三個詞在此耦合成一個復雜多元但外人所知甚少的領域。而三個詞匯的任意兩兩組合,都是多有關注的議題。
從職業教育+公益的視角來看,職業教育是我國鄉村振興環境中的重要手段,不乏各級、各類慈善組織的積極探索。從職業教育+出海的視角來看,受訪者也紛紛表示,職業教育擁抱“一帶一路”和產業出海議題,將出海視為“雙循環”發展的又一增長點。
不過當三者耦合,更多問題襲來:什么是職業教育公益出海?為什么要出海?職業教育是公益手段還是需要賦能的社會議題?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議題,卻至關重要。”專門從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李昂認為,在鄉村振興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框架下,職業教育是重要的行動方向,而公益是本底議題,在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發展的大趨勢下,這一復合議題如今看來具有極強的實踐價值。“但我認為目前國內能將這一議題講清楚的很少,探索也很少。”
職業教育與公益
1996年訂立、202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進行了定義:職業教育是指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讓接受教育的人擁有一定的技能,找到體面的、能夠生存的、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天津市工藝管理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沈興東向《公益時報》記者介紹。
區別于職業培訓,沈興東和李昂等受訪者關注的職業教育是指長期、有體系、系統的人才培養教育。李昂介紹,“職業培訓往往面向已經進入社會的成年人,以短期技能賦能、考證評價為主。而職業教育則是以職業院校為主體的教育系統,主要面向青少年人群,以人才職業技能系統培養與就業、產業相聯系的長效工作。”
以職業培訓為手段,愛心企業或慈善組織在我國多有行動。歐萊雅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于2014年聯合發起“美麗事業,美好人生”美妝公益培訓項目,該項目結合企業業務特色和其所關注的困境女性賦能議題,開展面向這一群體的免費美妝技能培訓。公開信息顯示,該項目的課程包括美妝技能、形象設計、直播技巧等,以短期培訓為主。
面向職業教育,慈善組織的行動腳步同樣深入,職業教育從單純的手段變成需要支持的核心議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于2016年發起“贏未來:職業教育提升計劃”項目,重點關注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文化知識、專業技能。截至2023年6月,項目已覆蓋廣東、四川、貴州、河北、江西等6省9市的35所中高職院校。此外,長沙銀行、湖南省教育基金會、湖南日報社共同發起的“長沙銀行·職教公益橋計劃”項目也在關注公益推動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水平。
“構建‘政校企基金會’四方聯動的職業教育機制,是高職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閆秀婧在《“政校企基金會”四方聯動的職業教育機制構建——以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一文中表示,“為廣大的社會群體提供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服務,是長遠地著眼于讓更廣大的社會群體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成為高技能人才,以有效緩解就業壓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
職業教育與公益的關系,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明晰。
職教為何出海?
不過,當職業教育加上公益再加上出海,問題可能更加復雜。多位相關從業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這可能跟這一議題的復雜語境有著直接聯系。
中國職業教育出海隨著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而深入。沈興東表示,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借鑒引進了英、澳、德、美、日等國家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方法,根據我國的發展特點、人文情況、教育特色做到了“本地化”,形成了龐大的職業教育體系,開拓出了項目合作、師資培訓、留學生培養、海外分校辦學、隨企出海等多種模式,“中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和對基礎的要求相對較高,對許多發展中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埃塞俄比亞勞工和技能部聯邦工程卓越中心負責人HANDISO SELAMU YISIHAK在接受采訪時提到表示,“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這種廣泛的網絡對于滿足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的多樣化需求至關重要。”而在談及對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具體感受時,他認為國際伙伴關系對于促進創新、提高教育標準和培養能夠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熟練勞動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孫善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進入經濟全球化新時期,我國發展壯大起來的民族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迫切需要經過中國化、時代化淬煉的高水平職業教育提供有力支撐,中國企業攜手中國職教走向世界成為必然趨勢。
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的《2023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對“職業教育出海”的發展態勢做了闡述:在國際合作方面……各地立足新發展格局,持續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推動職業教育從“單向引進借鑒”逐漸走向“雙向共建共享”。職業學校在開拓境外辦學品牌、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施本土化師資培訓、助力“走出去”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輸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標準等方面實現新作為。
“一帶一路”國家學生操作中國制造的教學裝備。何勇供圖
不過,在李昂看來,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仍處于不系統、不深入,沒有結合更多元社會力量的現狀,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職教如何出海
職業教育應該如何出海?更高的目標和追求是什么?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余年以來,在宏觀戰略的方向指引之下,職業院校、中資企業等多方主體在職教出海領域貢獻了重要的力量。”北京企學研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長何勇表示。
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智庫主任、天津大學教授潘海生等在《職業教育與“一帶一路”金色十年》一文中寫道: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職教出海”助力“走出去”企業穩步發展。調查顯示,75%的高職院校境外辦學集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為“走出去”企業培養了大批本土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雙向互助、深度融合,成為“職教出海”的關鍵詞。
“魯班工坊是職業教育出海的一個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沈興東舉例說道,“魯班工坊”是天津市原創,并率先推動、組織實施的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知名品牌項目;是以魯班的“大國工匠”形象為依托,以“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成果為總體支撐,在境外創建的實施學歷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合作機構。魯班工坊將我國優秀的職業技術和職業文化與世界分享,搭建起了天津職業教育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如今,魯班工坊已遍布29個國家,成為中國境外辦學的“新名片”。
何勇提到相關案例時也表示,相對于“無的放矢”的指標化培訓,當下中國的職教出海獲得了更加具體的實效。與院校職教合作項目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并行的職業教育相關賽事,也成為中國職教出海的一大平臺。每年舉行的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是一個優秀范例,大賽由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主辦,各國相關部委協助,各國理事會技創組來承辦和參與,這一過程中的技創組、理事會、主席國三大機制體現了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的多邊行動屬性,為人才技術交流合作與相互學習建立起了新框架。
“類似的多邊行為進一步推動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發展,更利于各國文明的融通交流。”李昂表示。
除了職業院校外,中資企業在職業教育出海中也扮演著引領需求和提供資源的重要角色。《基于共享發展理念的“職教出海”路徑與策略研究》一文認為,大量出海企業在發展中普遍面臨本土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緊缺的困境,職業院校可與出海企業合作,共同搭建教育體系架構,根據企業發展情況,定制化培養滿足企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實現教育與企業發展的無縫對接。
以工業級數字化掃描和精密測量設備為主要產品的杭州中測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中測科技”),多年來深度參與職教出海。“過去20年我們公司已經和國內超過300家的職業院校建立了合作”,中測科技總經理陸軍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在參與職業教育出海的過程中,中測科技協助國內的職業院校將先進的數字化掃描技術、設計技術和精密測量技術融入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及教學和實訓的方式方法,為合作學校提供師資技能提升培訓,同時關注該學校與海外職業學校的結對子合作,實現國內和海外院校雙方在專業標準制定、人才培養、師生互換、科研合作以及文化交流等多領域的深度合作。
根據這樣的合作需求,陸軍華所在的企業為海外職業院校公益捐助相關的設備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同時中測科技還通過“政校企”合作模式,對接海外教育合作項目、國際人才培養和評價項目,與海外當地教育部門達成戰略合作,攜手在當地的中資企業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
“一帶一路”國家學生操作中國制造的教學裝備。何勇供圖
“從工業化項目、服務性項目出發,培訓人才,當地人也認為去中外合資企業工作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沈興東表示。
公益力量幾何?
“如何好上加好,是個重要的命題。”李昂感嘆,現階段公益慈善對于“職業教育出海”的支持力度并不大,甚至很少有國際性的公益項目關注這一內容。“實際上,在今天職業教育出海的藍圖中,公益慈善力量有望成為助力職教出海的又一主體,為職教出海創造更多可能。”
“在埃塞俄比亞,職業教育在培養農業、建筑和制造業等部門所需的勞動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整體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HANDISO SELAMU YISIHAK對埃塞俄比亞的職業教育進行了簡要介紹,目前埃塞俄比亞的職業教育需求主要體現在投資和資金、基礎設施和資源、課程開發、培訓教師等多個方面。而滿足這些需求可以顯著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促進整體經濟發展和創造就業機會。“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可以顯著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覆蓋面,為勞動力發展和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何勇結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職業教育的議題,從頂層視角對公益慈善力量加入職教出海的合理性做出了解讀: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首先強調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職業教育即以育人為本質;其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到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而工作期間的職業培訓正是職業教育的另一部分內容,在知識迭代迅速的當下很有必要。
從需求側來說,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追求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人人都有體面的工作。何勇表示,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即為滿足高質量就業,其目標之一正是支撐企業發展,同時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更多人才的可持續能力受到重視和培養,高質量就業需求得到滿足。
沈興東也有類似的看法,隨著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加,職教出海是“自然形成”的行動,職教出海的定位是“公益行為,同時具有商業特性”。
職業教育要借船出海,更要造船出海,這方面中國慈善組織已有行動。
針對尼泊爾貧困青年因缺乏職業技能而生計無依的困境以及由此引發的高失業率、勞動力向海外流失等社會問題,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于2019年正式啟動尼泊爾青年職業培訓項目。該項目通過提供當地緊缺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和職業證書考試機會,使參訓青年擁有一技之長,可憑培訓證書在本國獲得就業機會,改善生活條件,同時助力尼泊爾經濟發展與國家建設。2023年11月,《授人以漁:賦能困境青年實現SDG8體面工作——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尼泊爾青年職業培訓”項目案例》榮獲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
公益事業在將來有望為職教出海多方提供平臺,將職教出海效益最大化。李昂認為,職業教育公益出海的理想模型是:在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公益慈善組織作為平臺,整合職業院校的教育資源及企業用工需求,完成職教出海項目的推進。“將兩個平臺扭在一起優化,鏈接各方資源,產生的效能可能是指數型的。”
沈興東呼吁,公益慈善組織應助力各方組織工作,重視職教出海的項目選擇和考核指標完成。在面對國家國情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時,要有作示范、做標準的自信,以此解決職業教育出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具體問題。HANDISO SELAMU YISIHAK也呼吁,中國非政府組織可以通過資助和獎學金、教師培訓、提供實踐培訓和職業咨詢等多種方式在促進職業教育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從實踐的角度李昂認為,當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主要依賴職業院校在各方面的投入,以及政府的有關補貼,在民間交往上仍有所欠缺。他對記者表示,其正在積極同慈善組織開展合作,“慈善組織的參與能夠實現更好的補充,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平臺價值等層面。”
首屆中北非國際職業教育數字化創新技能競賽國際總決賽參賽學生正在答辯。李昂供圖
“不過做起來并不容易,這是個幾乎全新的領域。”在他看來,慈善組織的參與也不只是對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利好,在慈善組織發展層面,借由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現今較為成型的渠道探索,慈善組織及企業公益,在面對實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ESG行動、中國公益出海等議題中,能夠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由中國企業公益出海支持網絡提供智力支持。彭琳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