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持、促進和引導企業慈善上做好文章
12月7日,第五屆全國公益慈善理論與政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文根據《公益時報》社社長趙冠軍在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在當前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探討企業慈善的行動,無疑是一個十分充滿挑戰的議題。
接下來,我們將如何發展?如何在大經濟周期中前行?今天,我們并不討論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而是將焦點放在如何能夠協助和支持企業家和企業在慈善領域的積極作為上。
在現代社會,企業的組織形態正在超越財務成就,轉而更加重視其對社會的正面貢獻。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就曾通過財務和非財務的手段,對亞馬遜的社會價值進行了審慎的評估,并提出了一種計算價值的方法,即“為股東、員工、第三方賣家以及顧客創造價值”的模型。
面對日益增加的周期不確定性,我們如何前行?貝索斯提醒我們,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戰略應構建在不變的事物上(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曾有一個有趣的觀察: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么樣的變化?”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么是不變的?”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長江商學院廖建文教授亦深刻指出,在動蕩多變的時代,關注不變比關注變化更為重要。
我們越來越迫切感覺到,深入探尋那些在更長時期內仍將產生積極影響的核心價值和原則,研究真問題,提出真辦法。
如何把握那些基礎的、持久的規律并形成產品、項目、行動,這些規律可能是人性的光輝、社會的正義、環境的可持續性,或是對社會創新的不懈追求。通過將這些不變的價值融入我們的行動之中,不僅為當下的行動注入活力,更能確保在今后的時間里,我們這支力量能夠持續發光發熱。
一、他車之鑒:對美國企業家和基金會的觀察
從經濟發展、財富積累,到解決社會問題、實現財富和精神的傳承,西方一些國家社會公益事業走過的歷程或許可以提供借鑒與標靶。
我們并不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所以,我們既尊重崇高的意義,也不高估資本的道德血液。
以美國為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企業家在財富積累的黃金時期開始大規模慈善捐贈,正是在這個時期產生了洛克菲勒基金會、卡內基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等,出現了企業家發起成立私人基金會的群體現象。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這一過程,會發現群體捐贈現象的出現有著政治、經濟、文化、公益等方面的時代環境:一是政治改革、反腐壓力改變政商關系;二是壟斷經濟解體,財富集團需要重新分割;三是遺產稅開征及稅制改革;四是社會批評力量暴漲;五是宗教財富觀;六是捐贈稅制優惠和基金會提升企業和家族社會競爭力。
特別是制度設計上,更有利于形成公共資產并堅持長期主義。例如,美國捐贈享受稅收減免和資本收益,既免除捐贈者所得稅,也免征遺產稅;基金會投資收益只需繳納1%-2%的消費稅;遺產捐贈成立基金會之后,資產性質發生變化,私人資產成為公共資產,接受社會監督和法律保護;基金會可以為特定對象提供高薪工作,家族成員可以長期受益;基金會可以提升財富競爭力,擴大家族在政治、經濟乃至軍事方面的影響力;基金會雖然要求每年必須至少用掉其資產的5%,但這包括管理費用,而且剔除房屋等固定資產,即便是所有支出都是行政辦公費用也不違法。
美國社會對基金會的評價并不都是正面的,但基金會在促進社會平衡發展方面確實做出了積極貢獻,促成了新型政商關系的形成。資中筠先生講過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延續和發達在于它如何取得發展與平等二者之間的平衡”。客觀上,基金會先于政府在教育、醫療等領域進行了救助,起到了先驅作用。基金會可以做政府“沒有做、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還成為外交政策的一只“看不見的手”。基金會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資助,尤其是在項目初創階段,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現在看來,基金會在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對企業家及其家族自身來說,包括了財富的傳承、文化的傳承。通過將財富捐贈到基金會,家族可以避免遺產稅的重負,分散投資風險,向社會表達個人和家族的價值觀。
二、關注當下:中國企業家的行動與思考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一批又一批企業家和企業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如何保存、使用、擴充這些財富,自然而然成為企業家們思考的焦點。當然,這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從近二十多年的實踐來看,中國同樣產生了一大批企業家集中式的慈善行動。《公益時報》自2004年推出中國慈善榜,對年度重大捐贈的企業和企業家捐贈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從而見證并參與了這一進程。
過去二十年,熱衷于慈善事業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不斷擴大。2004中國慈善榜統計了前50位企業家共計10.29億元的捐贈,到2024年,中國慈善榜統計的數據已經增加到226位企業家個人捐贈113.8631億元和1370家企業捐贈250.6646億元。中國企業家群體,不僅在商業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更在社會領域展現出令人尊敬的形象。如果說20多年前可以勾勒一幅中國企業家的群體圖畫,那么,今天我們可以勾勒出一幅耳熟能詳的慈善家圖畫了。
過去二十年,企業和企業家的捐贈額度在不斷上調。2004中國慈善榜排名首位的是黃如論,其年度捐贈總額為2.1億元;2024中國慈善榜上榜慈善家捐贈額在億元級以上的有20位,其中10億元以上的有3位,最高捐贈額達到30億元;捐贈金額在1億元及以上的企業有55家,最高捐贈額超過19億元。
過去二十年,民營企業在慈善領域的表現尤為突出,成為慈善捐贈的主力軍。2023中國慈善榜上榜民營企業892家,占上榜企業總數的65.44%;2024中國慈善榜上榜民營企業920家,占上榜企業總數的67.15%。一個顯著的特征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形成了一個公益系的概念,如抖音公益、騰訊公益、阿里公益、螞蟻公益等,將企業生態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
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慈善捐贈反映了時代的追求和特征。
第一,中國大批企業家始終有一種對國家命運深切關注的家國情懷。在國家面臨重大挑戰或危機時會挺身而出,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國家和社會。例如,在自然災害或公共衛生事件中,中國企業家會迅速響應,提供資金、物資和技術支持。2024中國慈善榜上有近260家企業的捐贈是用于應急賑災,其中單筆最大捐贈金額2.3億元。
第二,中國企業家對教育事業的關注格外強烈。大量的企業家是在“教育改變命運”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當他們成功以后,紛紛將教育作為捐贈首選,是反哺,也是企業繼續發展的需要,更是整個社會對教育事業重視和支持的體現。例如,黨彥寶帶領的寶豐集團及燕寶基金會以“用知識改變命運”為使命,對寧夏全區及甘肅酒泉市全部考上大學的學子進行獎勵資助,直至完成學業。曹德旺發起成立的河仁慈善基金會出資籌辦福耀科技大學等。在2024中國慈善榜上,有超500家上榜企業將“教育(助學)”列為主要或唯一捐贈方向,占上榜企業總數的36.50%。
第三,中國企業家的捐贈領域積極開展社會創新。捐贈的財產從現金、物資逐步擴展到股權、房產、知識產權等多元化的資產,既體現了企業家財富構成的多元性,也反映了他們的財務創新精神。捐贈的形式從直接捐贈到設立基金會、慈善信托,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捐贈的領域也日益多樣化,除了教育,脫貧攻堅、醫療衛生、鄉村振興、應急救災等領域也是重要方向,生態環保、人文體育等也受到關注。
三、迎接未來:增強韌性以應對穿越周期的挑戰
當成長的慣性發生變化,新一代企業家會帶領企業將慈善捐贈投向何方呢?經濟的迭代勢必帶來其他各方面的變化,這包括慈善捐贈,社會進步的前沿性應該會受到更大關注。
從可持續方面來看,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并根據自身優勢和社會需求,長期投入資源以解決教育、醫療或環境保護等關鍵問題的核心要素,從救助到預防,投入的除了資金,應該還有其他資源,以形成理性發展。
從發展層面來看,企業不斷強化與政府及具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社會組織合作,共同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因為,一些令人糾結的新的社會問題正在發生,單方力量是有限的。
從具體執行來看,企業更加注重項目的可持續性與創新性。例如,餓了么的減碳項目不僅在國內受到關注,更成為國際期刊《科學》雜志封面文章,展示了企業慈善在創新領域的潛力。
從增量方面來看,體育文化公益行動的關注度持續增長。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彩票銷售的顯著增長,以及安踏集團在產業與慈善領域的快速發展,都是這一趨勢的生動例證。
眼下,中國企業家和企業扮演著尤為特殊的角色,當然,這就是企業家、企業家精神,除了激發經濟活力,還在激發社會活力。
我們應該更加努力行動起來。
政策層面上,建議政府出臺更多激勵企業參與慈善的措施,提供更豐厚的稅收優惠、簡化捐贈流程、提升社會認知等,為企業家和企業創造一個更加有利的捐贈環境。
社會層面上,倡導行業組織、傳媒界、學術機構等,通過新聞報道、社會評價、社會榮譽等多種方式,旗幟鮮明地揚善,增強企業家和企業慈善捐贈的存在感、獲得感、榮譽感。
今天的世界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階級固化、收入分配不均、社會流動性減弱等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
如何建立一個扎根于恒定性因素的行動框架,以更好生存于、參與于、服務于這個時代,積極行動、主動作為,增強韌性、穿越周期,是我們的命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