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美醫務社工 | 肖丹:期望與基層社工建立聯動機制 協助患者家庭獲取醫療資源和健康管理
為弘揚醫務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樹立醫務社會工作者先進典型,宣揚醫務社會工作者案例,《公益時報》社攜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金賽藥業等合作伙伴共同開展“第三屆(2023)尋找最美醫務社會工作者”系列活動,并推出“第三屆(2023)尋找最美醫務社工”系列訪談活動,旨在弘揚醫務社工精神,發掘榜樣的力量,共同推進醫務社會工作發展。
本期訪談主人公:肖丹,廣州市天河區米公益服務中心醫務社工,駐點湖南省兒童醫院。共服務90名個案,主要涉及基層社工站轉介及困境家庭幫扶,帶領團隊成功開展了62場小組與活動。管理并培訓了四支大學生志愿者團隊,與五個基金會志愿者團隊合作,與餐飲企業的愛心營養餐項目合作,并多次成功鏈接網絡募捐平臺和公益活動贊助,共同幫扶困難就醫群體。她期望醫務社工能夠與基層社工建立更緊密的聯動機制,以協助患者家庭更好地獲取醫療資源和健康管理。
以下為訪談實錄>>>>>>
《公益時報》:簡單介紹自己以及日常工作內容。
肖丹:在成為醫務社工的三年中,我深入醫院的住院部,為醫護團隊和患者家庭提供服務。不僅僅是協助醫生和護士,更多的是作為橋梁,連接醫護人員、患者家庭、社會力量,確保孩子及其家庭都能得到全面、人性化的關心和支持。除了直接與患者家庭互動外,我還與當地的基層社工站合作,建立聯系并協調資源。在患兒住院前和出院后,積極聯絡,以確保平穩的醫療過渡,幫助家庭更好地應對治療和康復期間的挑戰。
《公益時報》:為什么會從事這份工作?
肖丹:選擇成為兒童醫院的醫務社工,其實源于早期的職業規劃。實習的時候,作為在社區兒童服務站的社工,我偶然接觸到了一些患有重大疾病的兒童,他們的經歷深深地觸動了我。那種無法言表的情感驅使我想要深入學習醫務社工方面的知識,并為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幫助。
后來,有幸成為了米公益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工,在湖南省兒童醫院工作。在這里,我見證了很多孩子和家庭在面對疾病時的堅韌與勇氣,深感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最關鍵的生命時刻得到全方位的關心和支持。在他們的家庭面臨巨大的情感、經濟和社會等壓力時,我希望能夠成為這些家庭在醫療之路中的堅實后盾。每一次的服務都讓我更加堅定地認為,選擇成為兒童醫務社工是正確的。這份工作不僅僅是職業,更是使命,是我為了兒童的未來所做的努力。
《公益時報》:在醫務社工服務過程中遇到最困難的事情是什么?又是如何解決的?
肖丹:最困難的事情可能是幫助那些具有復雜家庭背景和困境的個案,一邊面臨孩子的健康問題,一邊更加迫切地需要解決治療費用的問題。但他們很多時候并沒有合適的解決方法或資金來源。這種情境下,這些家庭不僅需要醫療幫助,更需要有人能夠真正接納和理解他們的處境。盡管醫務社工和醫護團隊都為此付出了努力,但很多時候還是不夠。為了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廣泛地整合資源,如聯絡當地的社工站、尋求政府的援助和介入,甚至動員社會的力量籌集治療費用或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同時,我們也通過小組活動和志愿者項目來鼓勵社會更多地關注這些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交流平臺。
《公益時報》:從事醫務社工服務過程中,讓你最感動的事是什么?
肖丹:在我從事醫務社工的工作中,遇到過很多感人的瞬間,但讓我最為感動的莫過于為一位殘疾的母親和她的女兒提供援助的經歷。
女兒急需手術醫治,母親患有糖尿病而致下半身癱瘓,很難照顧女兒,家庭困難更是使得這一切倍加艱巨。母親盡管身體有殘疾,但她依然堅持做手工擺攤維持生活,每一次與她們的互動,她們堅韌與樂觀的態度都深深地感染著我。更感動我的,是當我開始為她們籌集資源時,看到了社會各方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志愿者們提供了學習輔導和陪同案主檢查和手術上的幫助,基金會及時給予了經濟援助,而基層社工也為案主提供了募捐救助金和出院后的關懷慰問。這對母女因得到幫助而綻放出的那種釋然、感激的笑容,不僅讓我深受感動,也讓我意識到自己并非孤身作戰,我們背后有著一個強大的社會支持網。
《公益時報》:簡單介紹案例以及根據案例分析醫務社工在該領域的創新、總結、經驗等內容。
肖丹:在服務腫瘤患兒的科室中,我深入了解到了這些患兒家庭的真實生活狀態。患兒們因長期住院治療而被困在醫療科室中,失去了與同齡人正常的娛樂和學習機會。這使得他們在情感和行為上出現了諸多問題,如不知如何表達需求、對物品的占有欲強烈等。而他們的家屬也面臨自身的挑戰,不知如何恰當回應患兒的需求。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醫務社工組織了一系列的小組活動,運用激活心靈的游戲治療、建立聯結的音樂療法和認識自我的繪畫療法。
游戲治療中,成員們可能參與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戲,如“家庭日常”或“醫院模擬”,旨在幫助他們理解和處理他們的情感。音樂療法中,成員共同用敲敲琴練習“小星星”或是以音樂為背景進行放松互動。繪畫療法則鼓勵成員們通過藝術表達他們對疾病的感受,如使用暖色調代表樂觀和希望,冷色調表示孤獨或恐懼。這些具體的活動不僅幫助患兒處理情感問題,還為家屬提供了與孩子互動的新方式,與患兒進行更有效地溝通。經過這些活動后,多數患兒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而家屬則掌握了一些實用的溝通和療愈技巧。
《公益時報》:對醫務社工未來的發展有哪些建議?
肖丹:作為一名一線醫務社工,對于醫務社工未來的發展,我的建議主要集中于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需求:一是要加強交流與合作,鼓勵醫務社工與基層社工站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分享資源和經驗,以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例如病人轉介、家庭支持等。
二是提供持續培訓,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專業培訓,以增強自己的業務能力,特別是與基層社工的合作技巧、醫療知識和心理輔導技巧。
三是技術支持,建議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如數字化平臺、移動應用等,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管理工作,與患者和家屬保持聯系。
四是強化政策支持,希望政府能夠進一步明確醫務社工的角色和職責,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例如工資待遇、職業晉升機制等。
五是現場實踐分享,鼓勵在實踐中的知識和經驗分享,定期組織交流會,以便從同行中學習,分享成功案例和解決困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