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為民新范式:“金社”模式打造社區金融教育新標桿
作為北京市首個立足社區的金融教育示范基地,金社工程-Visa社區金融教育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由多方聯合發起,扎根于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旨在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合作平臺,探索公益性社區金融教育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三年來,基地依托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育方式,面向不同社區群體,開展多樣化的金融知識普及活動,實現了助力提升居民金融素養與風險防范能力,支持提升社區金融韌性,構建金融社會工作人才發展體系,持續推動優化金融服務生態等多重社會價值,進而探索形成了共建、共創、共享、共贏的北京“金社”模式,使其成為社區金融教育新標桿和金融為民新范式。
社區金融教育基地的發展進程
“金社工程”是由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四金工程”之一,致力于搭建合作平臺,鏈接社會資源,通過規模化、標準化建立社區金融教育服務站,打造社區金融韌性,探索社區金融教育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基地便是“金社工程”的核心項目之一。2022年,其由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攜手Visa公司發起設立,得到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等多方支持。同年9月,經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審核同意,基地被授予“北京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這是北京市首個植根社區的金融教育示范基地。
基地自2022年成立之初,便確立了立足社區、服務居民的發展定位。基地緊密圍繞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開展工作,通過深入的基線調研,對社區內不同群體,如“一老一小”、小微企業主、新用工群體等進行全面的金融健康狀況和服務需求分析;為老年人設防詐騙、養老理財課程,守護其養老資產;為青少年設計財經素養課程,培養其正確金錢觀。
在服務過程中,基地充分利用社區的空間和地緣優勢,在部分社區內設置了金融教育服務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便捷地獲取金融知識,真正做到了將金融知識送到居民身邊,增強居民對金融教育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在各方支持下,基地與眾多部門、單位和機構達成合作,形成了廣泛穩定的公益伙伴網絡,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社區金融教育服務體系,以多樣化、長效化的社區金融教育模式,向居民提供精準、全面的金融服務。三年來,基地共面向居民和企業商戶組織了110場金融教育活動,覆蓋了21.8萬余人次,深入踐行了金融為民理念,形成了社區金融教育路徑探索的北京“金社”經驗。
社區金融教育路徑探索的“金社”經驗
基地探索開創了共建、共創、共享、共贏的社區金融教育路徑。具體來說:在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指導和授牌下,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與Visa公司聯合發起、創建;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作為智力支持方,開展項目監測評估和社會工作服務等;受定向委托的項目運營方承擔聯系合作機構和動員教育對象職能;基地則通過整合資源網絡,面向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開展普惠金融教育。基地的主要特征是:由政社企校金居多元主體協同共建,順利打通了自上而下的社區為本金融教育路徑,共同創建了項目化“搭臺”與金融機構“唱戲”的社區普惠金融教育生態樞紐,進而實現了服務共贏的項目效果,打造形成了社區金融教育新標桿和金融為民新范式(基地運行模式見圖)。
一是共建,打通金融為民服務政策渠道。基地最初由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和Visa公司共同發起。前期,依托于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深厚的專業積累,Visa公司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前沿理念、豐富資源和國際影響力,基地廣泛整合社會資源,為自身發展注入了充足動力。同時,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金融社會工作專業師生團隊則發揮專業優勢,提供活動策劃、調研評估與實務人才等方面的支撐;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利用空間和地緣優勢,為基地提供場地與居民觸達渠道。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基地成功打通了自上而下的社區金融教育路徑。一方面,基地成為金融教育政策落地的關鍵載體,另一方面,基地在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發現的需求,又成為普惠金融政策實施和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的參考依據。
二是共創,打造全新社區金融教育模式。基地建成后隨即進入共創階段,“項目化搭臺、金融機構唱戲”成為其主要特色。目前,基地已形成廣泛穩定的合作伙伴網絡,涵蓋17家金融機構和18家非金融單位。
三年來,基地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各方推動。在服務供給上,金融機構提供專業金融知識和消費者保護等方面的公益教育活動,高校參與課程設計和活動組織,社區提供場地并動員居民,由此形成了一個高效的社區公益金融教育的服務鏈條。宣傳推廣方面,金融機構利用網點和客戶資源持續擴大基地的行業影響力,同時主管部門授牌“北京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極大提升了基地的社會公信力,參與其中的高校和社會組織則發揮各自的傳播優勢吸引更多關注。在此框架下,各方攜手使基地知名度提升,服務品牌影響力擴大,基地也逐漸發展成為社區金融教育的重要平臺和全新標桿。
三是共享,搭建公益金融教育網絡。基地以共享理念為基礎,構建開放包容的金融教育公益生態網絡,搭建面向所有社區居民的公益平臺。
金融機構成立志愿服務講師團,成員來自不同業務領域,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將專業知識進行通俗化講解。例如,針對老年人開展防詐騙講座,結合案例介紹詐騙手段和防范方法;為小微企業主傳授財務管理與融資策略知識,助力企業經營和發展。
此外,基地還整合高校、社會組織等各方資源。其中,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每年向基地輸送金融社會工作方向的本碩學生和專業教師,并開展了一系列實地調研、小組活動和項目評估的活動;社區有一批志愿團隊和社會組織在參與平臺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了自身防詐反詐、居民金融安全守護的能力。這種共享模式擴大了金融教育覆蓋面,讓更多居民受益,同時喚起社會各界對金融教育的關注,營造了共同參與助力社區金融教育的良好氛圍。
四是共贏,推動金融社會服務創新。以基地為平臺,各方參與主體緊密合作,共建社區普惠金融教育生態樞紐,同時也達成了各自的參與目標,實現了真正的共贏效果。
居民參與基地金融教育活動,提升了金融素養,實現個人和家庭的金融知識賦能。小微企業在基地專業金融教育和知識指導下,提升了財務管理和經營能力,進而促進了其可持續發展。金融機構參與基地活動,則拓展了客戶資源,提升了品牌形象,也實現了業務拓展和服務創新。高校師生在參與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提升了專業能力的同時,還積累了經驗并產出了系列學術成果。社區借助基地金融教育公益服務的機會,切實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增強了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也推動提升了社區經濟韌性。Visa公司通過支持基地建設,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了社會形象和品牌價值,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良好統一。
正是在這種多方共贏的公益模式下,基地得以持續發展,不斷為社區金融教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基地社區金融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是探索社區居民金融素養提升模式。通過參與基地舉辦的講座、研討會和在線課程,居民金融知識出現積極變化。老年人參加小組工作后金融素養水平也較參加前顯著提高。此外,居民財務管理技能有所改善,社區的金融安全防護得到有效增強。
二是形成社區金融健康和經濟韌性試點經驗。基地通過金稅四期普及、金融知識培訓等活動,提升小微企業有關稅收、財務知識及風險管理的技能,促進了其健康發展。同時,基地與金融機構合作,線上線下聯動,為小微企業獲取優質服務提供機會鏈接,助力其增強財務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三是推動金融教育傳播與品牌建設。基地通過有效的金融教育活動和豐富的傳播策略,獲得了來自居民、商戶、合作方的廣泛認可,榮獲“北京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稱號,樹立了基地的社區金融教育品牌形象。
四是構建金融社會工作人才發展體系。中央財經大學師生團隊在基地建設中承擔調研、教育、培訓等任務,推動了金融社會工作人才產教融合創新培養。三年來,共產出3篇社區調研報告、16篇論文(其中1篇獲得北京市級優秀論文)及8篇實務案例(其中1篇案例被評選為全國百優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案例),基地還被中央財經大學授予“研究生產教融合創新示范實踐基地”,切實促進了金融社會工作的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
五是持續推動優化金融服務生態。金融機構參與基地金融教育活動,有效推動金融知識宣傳和消費者保護工作。基地助力金融機構打通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促進同行間經驗交流與資源共享,有助于金融機構優化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同時,參與活動的金融機構社會形象與服務價值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方舒:中央財經大學北京社會建設研究中心主任、社會與心理學院教授;何甜林: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碩士生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