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數量負增長預示著行業衰退?
近期,基金會中心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國新成立基金會57家,而注銷/撤銷基金會數量達106家,基金會數量出現了負增長。
有人說,“這是行業衰退的信號。”我們看到的是經濟下行周期中,一場生存壓力的測試。在價值堅守與市場智慧的交匯處,正孕育著公益行業的變革潮汐。
數字背后的公益新邏輯
本次注銷的基金會中,企業基金會占比為18%。作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組織,也難以為繼,不免讓人有些意難平。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大量基金會的成立曾推動公益資源迅速匯聚,但部分基金會在運作過程中逐漸暴露出治理結構不完善、項目執行能力不足、收入不穩定等問題,難以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
基金會注銷數量超過新成立數量,本質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正在篩選真正能創造價值,推動社會議題改善的組織。
對企業基金會而言,依托母公司的先天優勢,卻也易陷入“資源依賴陷阱”。當“拍腦袋”代替“基線調研”,品牌宣傳壓倒社會需求,組織就偏離了使命,可持續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那些扎根基層、著力解決具體問題的組織,正在重構公益資源的分配邏輯。
企業公益的模式變革
企業參與公益,不應局限于資金捐贈,而要錨定社會需求、共享優勢資源,讓公益項目成為共創價值的試金石。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再是被仰視的資助者,也不是事必躬親的服務者,而是搭建平臺的連接者。
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翼飛認為,“公益和商業不是不相交的兩條平行線,公益對商業手段是開放的,好商業和好公益殊途同歸。”
他介紹,2022年以后,來自復星企業生態內部的捐贈不到基金會收入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捐贈主要來自外部的合作。復星基金會不依賴集團直接資助,通過開放、共享企業生態,共創價值的實現自我造血,并間接為企業業務發展創造價值。
疫情初期,復星基金會與騰訊基金會、友成企業家基金會、中歐校友總會及很多企業合作,利用復星集團的國際供應鏈,采購了大量當時急需的防疫物資,送達武漢。
在疫情全球蔓延之后,基金會又把中國的物資運往世界各地。這套模式,在后來的土耳其地震、甘肅積石山地震中也發揮了很大成效。
在“千鄉萬店”項目中,基金會與“依視路”合作,將公益項目產品化,賦能鄉村青年創業者,搭建覆蓋鄉村的銷售網絡。這不僅緩解了鄉村市場充斥假冒偽劣眼鏡的問題,還為集團開拓下沉市場,創造了新業務增長點。在海外公益行動中,基金會還幫助中資企業提升ESG績效和當地社區認可度,增強了國際競爭力。
其基于“一體兩翼”模式,要求所有項目在有充實內容的基礎上,在計劃的時間內,實現品牌影響力和資金閉環。這不僅減少了對復星集團捐贈的依賴,以市場化手段,反哺企業業務拓展、聲譽提升及可持續發展,形成公益與商業的共贏生態。
當商業渠道成為社會服務深入社區的觸手,當物資通過供應鏈高效抵達災區,是公益效率的指數級提升。
今年貴州省榕江、從江等地遭遇特大洪水,伊利集團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緊急啟動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并在“騰訊基金會數字關愛平臺”發起“榕江洪災伊利奶制品發放”活動。
在鄉政府的協助下,救援工作組摸底當地需要的物資和受助人信息,受助人可通過小程序核驗身份領取“關愛卡”,到指定地點領取物資。在整個過程中,數字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每一份物資流向都清晰可查,充分保障了援助工作的透明度與公信力。
在上述案例中,企業基金會和企業都像一個“路由器”,讓分散的公益資源實現高效匹配。這種定位轉變,能讓公益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形成“以小博大”的杠桿效應。
在堅守中進化
卡內基在《財富的福音》中指出,基金會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脫離企業、脫離財富的擁有者,為了把價值目的固定下來,所創生出的一種實現形式。
在今年公布的106家注銷機構中,45%長期存在不合規問題。這印證了一個樸素的規律:公益不是聚光燈下的秀場,而是用系統性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設施。企業不妨從定位、組織與績效等方面,探索創新的可能。
重新定位,將公益視為企業社會創新的抓手。公益項目可以成為企業洞察社會需求的傳感器,新技術應用的試驗場,員工價值認同的凝聚器。試想,某企業在支持助殘就業輔導時,發現了人才儲備新路徑,基金會就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產。
優化管理能力,建立專業的公益團隊或崗位。公益團隊的成員不僅要熟悉相關法律法規,也要能夠根據企業戰略和社會需求,制定計劃,并與營銷、HR、GR、法務、財務等內部利益相關方有效協同,共同實施,推動可持續戰略目標的達成。
升維評估公益項目價值。以往一些企業僅僅關注捐贈金額的多少和活動參與人數等項目產出,忽視了項目對社會問題的實際改善效果,也對公益為業務帶來的價值鮮有關注。而國內外眾多案例證明,將公益與企業的戰略深度綁定,從可持續發展的全局視角進行評估,更有助于優化項目策略,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基金會數量的“負增長”,是公益行業成長中的陣痛。
當公益融入企業可持續戰略,產品與服務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載體。我們相信,這種“公益即業務”創造的差異化競爭力,與ESG報告中的數據同樣能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作者簡介:
巖松
北京瑞森德社會組織發展中心聯合創始人/理事
中國慈善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慈善聯合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