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情感”:積分制治理的九灣居實踐
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九灣居積極開展積分制治理實踐,開發數字化小程序,實現積分申報、審核、公示信息化,方便村民參與和監督;探索“一引領、二助力、五步工作法”的治理模式,優化治理流程;設立評議組和監督組,保障積分評定公平公正;將情感融入制度,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積分制柔軟不失溫度。九灣居的積分制治理特色鮮明,成效顯著,被評為2023年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九灣居積分制治理進程
在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的大背景下,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劉集鎮九灣居于2023年3月起推動積分制治理,其治理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23年3月至8月的學習試點階段,二是2023年8月開始的數字化轉型階段,三是數字化轉型成功后的鞏固、推廣階段。九灣居持續創新治理實踐,逐步構建起一套兼具制度理性與情感柔性的“一引領、二助力、五步工作法”積分制治理工作方法,為鄉村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提供寶貴經驗。“一引領”是指強化黨建核心引領,構建黨委領頭、黨支部牽頭、黨員帶頭的組織架構。具體來說,黨委統籌積分制發展方向,黨支部扎根基層細化工作,黨員以身作則帶動村民,增強村民對積分制的認同感和參與感,為積分制推行奠定了堅實的情感基礎。“二助力”是指凝聚多元治理力量,村集體經濟和村民自治組織雙重助力,提供治理保障。具體而言,村兩委成立積分制監督組和評議組保證積分工作公平公正,村集體經濟為積分兌換提供物質支持,村民自治組織從下至上參與治理、反饋意見,產生情感驅動。“五步工作法”是指優化治理流程,通過劃分網格、建立清單、提供資金、數字賦能和建檔立制等五步驟,規范積分制治理流程,強化治理效能。
更為重要的是,九灣居創新性地將情感治理嵌入積分制全流程,使積分制治理從單純依靠制度約束拓展為激勵引導式治理。首先,作為“哪吒鬧海”神話發源地之一,九灣居深度挖掘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基于文化共鳴助推積分制治理。其次,推動情感融入,將社會關系型指標納入量化體系,使村民“私利”和村社“公利”緊密相連,助推鄉村社會關系網絡從原子化狀態向有機聯結轉變,實現“積分存折”與“情感賬戶”的同步增值。再次,以積分制為抓手進行情感拓展,基于網格化和數字化治理,將技術理性與人情因素耦合。最后,構建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正向反饋機制,激發村民參與積分制治理的內生動力。
積分制治理運行機制
積分制治理運行過程中,九灣居在組織、制度、情感三維協同發力,促進情感治理嵌入積分制治理,其運行機制可概括為認同參與機制、組織調整機制和情感嵌入機制等三大機制。
一是認同參與機制。九灣居積分制治理實踐充分激發了村民的利益認同、政策認同、政治認同,從而激發了村民參與村務治理內生力量。在利益認同層面,九灣居以獎懲過程和資源保障為著力點,構建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協同共生機制。通過“積分超市”的物質獎勵和改善基礎設施等公共事務處理相結合,將村民追求個人積分的“私利”行為轉化為維護村社公序良俗的集體行動,實現了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有機統一。在政策認同層面,九灣居在制度設計、實施推廣、監督評議等環節吸納村民全過程參與,通過公開透明的治理流程,使村民在參與中理解并認可積分制,完成從被動管理對象到主動參與者的政治心理跨越。政治認同層面則通過黨建引領“三治融合”治理體系,構建黨員主聯、黨群共治的格局,強化村民對村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積分制成為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有效載體。
二是組織調整機制。九灣居積分制治理實踐通過權力結構優化與治理流程再造,實現了制度約束與現實靈活性的動態平衡。穩定的組織結構是積分制長效運行的硬性支撐。九灣居通過“黨委領頭、支部牽頭、黨員帶頭”的黨建引領架構,成立積分制工作領導小組、評議組和監督組,構建起“鎮-村-網格-戶”四級聯動體系,為積分制運行奠定組織基礎。九灣居還強調多主體共同參與,積極引入第三方社會力量,為鄉村治理注入新的資源與活力。此外,九灣居還通過積分流程的可視化運行——積分制細則公開、申報流程公開、審核過程公開、積分結果公示、兌換規則量化,村民可參與,注重程序公正和分配公平。而動態調整機制則通過村民反饋、村“兩委”協調與鎮級政府審核的三環聯動,推動積分制內容與目標的科學化、前瞻性演進,使其適應農村社會發展的階段性需求。
三是情感嵌入機制。面對鄉村治理“冷漠癥”與信任分化困境,九灣居將情感治理融入積分制,構建“組織調制+情感嵌入”的雙輪驅動體系。在情感融入層面,九灣居將“鄰里和睦”“社會公德”等社會關系型指標納入積分量化體系,通過積分排名的可視化呈現,將傳統熟人社會的輿論監督轉化為數字約束,推動村民互助合作與“比學趕超”氛圍的形成,實現“積分存折”與“情感賬戶”的同步增值。情感拓展方面,借助網格化管理與數字化治理平臺,將技術理性與人情因素耦合,通過“一戶一檔”動態數據庫精準識別村民需求,同時在數字場域中構建“集體在場”的情感互動空間,拓展傳統熟人社會的情感聯結范圍。情感激勵則采用“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正向反饋機制,將積分與“文明家庭”“致富能手”等榮譽評選掛鉤,并與就業創業支持等發展機會綁定,激發村民的精神追求與行為自覺,實現從“要我參與”到“我要參與”的心態轉變。
在九灣居的積分制治理體系中,認同性參與機制、組織調整機制與情感嵌入機制動態交互關系,通過“治理能量”的傳導,形成嵌套式協同網絡,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推動鄉村治理效能提升。認同參與機制為組織調整機制奠定群眾基礎,村民的積極參與倒逼組織不斷優化治理流程與資源配置。公平公正的治理環境是情感認同的前提,組織調整機制為情感嵌入機制提供了制度保障。情感嵌入機制通過增強村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進一步深化認同參與機制的效果,形成“認同-組織-情感”的正向循環。
積分制治理實踐經驗
積分制治理不僅是單純的制度架構搭建,更是情感治理的工具。情感的柔性力量不能全然替代制度提供的確定性、安全感與團結向心力,積分制治理必須依托完善的制度設計,確保治理過程的公開透明和公平公正,實現制度約束與情感治理的相得益彰。
一是構建科學規范的積分制治理體系。九灣居通過“積分獲取—評定—兌換”的全流程設計,確保了積分制治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評議組和監督組的成立也確保了積分制的實施更加公平。此外,九灣居實現了村兩委與鎮級政府的三環聯動,雙方整合村民意見、定期修訂條例,促進了積分制內容的科學化演進。在推廣積分制治理方面,九灣居的經驗值得借鑒。各地可構建量化標準體系,搭建嚴密的鄉村治理規則架構;還需做到“因時制宜”,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鄉村治理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積分制的內容和標準,保持適應性。
二是深化情感治理,增強村民歸屬感。九灣居將村民個體行為與村莊整體發展緊密關聯。村民為鄉村治理做出貢獻,其努力與成果以積分形式得到認可,這不僅激發了村民對村集體事務的深度關切,還喚醒了村民內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人翁。此外,九灣居積分制的一大亮點就是將地方文化融入積分制體系,此舉進一步增強了村民對積分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各地都應充分發揮特色文化的帶動作用,激發村民的情感共鳴,推動當地村民廣泛參與社區治理。
三是推動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九灣居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凝聚力量,錨定方向。但單一的政府發力不利于激發協同治理的動力,九灣居積極促成政府、村兩委、村民、社會組織、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協同合作。各主體在積分制框架下充分利用不同資源與功能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共同推動鄉村治理目標達成,提升鄉村治理的整體效能。各地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同時,注重激勵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通過政策號召吸引社會資本和優秀人才回流,鼓勵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和文化建設,豐富鄉村治理的主體結構和治理手段。
四是推廣數字化平臺,提升治理效率。九灣居通過“共建劉集·幸福積分”微信小程序,實現了積分申報、審核、公示環節的信息化,提升了治理的透明度和便捷性,是技術層面的重大突破。同時,九灣居利用網格化聯動體系,實現了治理需求的精準識別。各地區可構建數字化治理平臺,方便村民參與積分兌換并提出建議,打通線上線下服務融合渠道,建立助農共享機制,以數字智慧提升治理效率。
五是驅動產業發展,夯實治理基礎。九灣居通過積分制激勵村民參與本地特色的紅薯、西瓜外銷產業發展,將積分與產業收益掛鉤,村民一邊拿工資,一邊拿積分,激發了村民的集體經濟參與積極性,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舉措。各地社區治理要設計更為個性化和精細化的“福利激勵工具包”,出臺更多返鄉創業、就業激勵政策,重塑鄉村魅力,吸引游子歸巢,進一步夯實社會治理的人力基礎。
(本文系南開大學本科創新科研項目“規則有溫度:農村積分制治理的情感嵌入——基于劉集鎮九灣居的案例分析”階段性成果,課題組成員有南開大學本科生鄭濡雙、王思宇、曹瑛琦、藍嘉軒、李婷婷及南開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