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會組織參與城市治理制度機制,這一重磅文件有哪些內容值得關注——
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為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發布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意見提出,到2030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適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不斷完善,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人居品質明顯提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安全基礎有力夯實,文化魅力充分彰顯,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推動人口持續流出的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支持邊境城鎮增強穩邊固邊、人口集聚、安全發展能力。統籌規劃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培育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立足城市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精心培育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補齊短板、提高水平。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冰雪經濟、低空經濟,培育消費新場景。
★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健全精準高效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靈活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加快適老化、適兒化、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擴大普惠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醫養結合。加強社會保障和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兜牢民生底線。
★推動城市發展綠色低碳轉型。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推廣節能低碳生活用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持續推進“光盤行動”。深入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推動分類網點與再生資源回收網點銜接融合。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導綠色低碳出行。
★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意見提出,增強城市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構建城市安全風險譜系,健全常態化風險隱患監測預警、排查整治機制。優化城市防災減災空間格局,增加生態屏障、隔離疏散通道,預留防災救災彈性空間。健全洪澇聯排聯調機制,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科學制定巨災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指揮、處置和救援體系建設,推進應急搶險救災裝備及物資前置儲備。
★促進城市文化繁榮發展。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彰顯中國氣質、中國風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與現代化人民城市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塑造彰顯文化底蘊和獨特氣質的城市精神。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意見明確提出,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探索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行新模式。完善居民、企業、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參與城市治理制度機制,充分發揮志愿服務作用,拓寬新就業群體參與渠道。加強城市社會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推動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