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力擦亮 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蘇州名片”
2021年5月,吳中高新區全面啟動2021年度社區參與式治理“幸福微實事”項目。圖為吳中區長橋街道吳中苑社區“幸福微實事”項目推選大會現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民政系統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江蘇省關于基層社會治理相關決策部署,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架梁立柱,完善治理體系,創新模式機制,走好落地實踐,不斷提升蘇州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現代化水平,傾力擦亮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蘇州名片”。
夯基壘臺
黨建引領治理力度顯著提升
十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鄉社區治理,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意見》《關于實施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根系工程”的意見》《關于鞏固深化“三社聯動”創新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等“1+N”文件體系,整合成立“市政社互動和城鄉社區治理聯席會議”,高位推進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全面構建起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基層政府為主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為基礎,城鄉居民為主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駐區單位等共同參與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形成組織觸角在一線扎根、工作力量在一線整合、為民服務在一線優化、服務載體在一線保障、協調機制在一線運行、治理成效在一線評價“六個一線”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格局,推進“黨建網、治理網、服務網”三網融合,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展共贏。
積厚成勢,基層民主自治深度有效延伸
十年來,始終堅持村(居)民在基層群眾自治中的主體地位,持續深化以“五民主兩公開”為核心的村(居)民自治實踐,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依法依規開展村(居)“兩委”換屆選舉,村務監督委員會實現全覆蓋,村(居)務公開內容實效化、時間全程化、形式多樣化不斷豐富。指導城鄉社區制定(修訂)完善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全市村(居)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分別達99.2%、98.3%。蘇州高新區聚焦“民意、民情、民智、民心”推進民約公約修訂,強化基層民主自治實踐。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廣泛開展“微自治”試點,村(居)民議事會、懇談會、協商共治小組等城鄉社區議事組織覆蓋面超90%,因地制宜制定議事清單、議事規則、協商成果落實反饋機制,規范民主協商議事程序。張家港市“民生微實事”、吳中區“幸福微實事”等項目有效引導村(居)民通過協商議事方式參與村(社區)微更新,以自治共建美好家園。
深耕優作
社區為民服務溫度大幅上升
十年來,緊扣民心民需民意,推動城鄉社區硬件提質與服務提優“雙提升”,城鄉社區居民獲得感、滿意度持續上升。硬件提質方面,在城鄉社區服務中心全覆蓋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縣級市(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平臺服務水平。目前,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平均面積分別達1400、1600平方米,已普遍具備“6+X”“8+X”功能。常熟市“睦鄰空間”、昆山市“市民驛站”等項目,使社區服務載體功能得以提質升級。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體,打造老年友好、兒童友好和無障礙友好社區建設,突出社區環境、設施、服務的全齡共享友好。全市已基本實現城鄉社區虛擬養老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和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服務全覆蓋,已建成22個達省標的兒童“關愛之家”和104家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驛站。服務提優方面,縱深推進“全科社工”服務模式,因地制宜探索“一站多居”“聯合工作站”“中心+社區”“無柜臺、AB角”等不同形態全科服務,吳江區、相城區大力推動“全員全科”基層實踐。深入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加大社區公共服務、商業服務與養老服務供給。姑蘇區推出民生服務八點“伴”、“周末社區”等項目,通過延長服務時間、豐富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模式,讓城鄉社區更有溫度、更加溫馨、更具溫情。
協同融合
多元參與共治維度持續擴展
十年來,全市各級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資源等社會力量充分參與基層治理,“五社聯動”迸發出無限活力。探索建立需求征集、民主協商、項目決策、績效評估、多元參與和社區協同等“五社聯動”項目化工作機制,開展五屆“公益創投”、四屆“公益采購”、三輪“社區服務社會化”、兩屆“公益慈善伙伴行”,僅“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已累計投入超過3億元。
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全市累計建成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培育孵化基地252家,近3000家社會組織入駐,在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匯聚社工專業人才、助力城鄉社區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挖掘社會慈善力量,全市97個鎮(街道)、565個村(社區)設立“社區慈善基金”,成功實施118個慈善項目,涵蓋扶老、幫困、助殘、村莊環境改善等領域,共引導5200余萬元慈善資金下沉基層一線。發揮專業社工作用,在全省率先出臺基層社會工作站(室)建設實施意見,全市已建成99個鎮(街道)社會工作站、1191個村(社區)社會工作室。太倉市繼“政社互動”1.0“清單式治理”和2.0“主導式治理”后,創新實施3.0“能動式善治”,全面建設“發展型”幸福社區。
創新積淀
數字賦能智治精度全面提高
十年來,厚植數治思維,創新形成“蘇社智治”品牌,加快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社區。統籌信息建設體系,統一編制全市智慧社區建設規劃,按照集約高效要求,重點推進社區治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領域智慧化建設。整合基礎數據資源,充實完善社區基礎信息庫、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庫、社區感知信息庫等,加快推動社區治理、疫情防控、公共服務等各類數據向全市“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主題庫匯聚。推進平臺建設應用,高標準打造市、區“1+10”基層“互聯網+政務服務”線上平臺,推進鎮(街道)、村(社區)實體服務大廳建設和基層公共服務事項集中辦理,線上線下標準一致、功能互補、無縫銜接的政務服務模式全面形成。搭建社區新媒體交流平臺,引導居民“指尖”參與社區公共事務。開發“蘇頤養方程式”,發展養老數字化服務,逐步拓寬政策計算器在為老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積極構筑社區數字生活新圖景。蘇州工業園區“知社區”項目,有效整合社區信息系統,填平部門數據鴻溝,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精細化水平。
善謀實干
基層服務隊伍效度明顯增強
十年來,基層服務管理隊伍堅守為民愛民初心,善謀力行、實干當先,成為城鄉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全市通過落實社區減負、加大人力配置、健全職業體系等舉措,不斷增強對社區工作者的關心關愛。建立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機制,動態調整依法履職、協助工作、達標評比、蓋章事項四份清單,并在全國地級市層面較先發布村(社區)可不予蓋章的12類“負面清單”,馳而不息推進城鄉社區減負增效,為基層服務管理釋放更大動能。按照“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配備社區工作者18人”要求強化隊伍配置,建立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明確社區工作者年平均待遇不低于當地上一年度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暢通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路徑,落實分級分類培訓培養機制,大力選樹表彰優秀社區工作者,不斷增強社區工作崗位的吸引力和榮譽感。
十八大以來,蘇州注重激發基層創新“源頭活水”,社區治理成效“生生不息”。十年間,“政社互動”“社區服務社會化”等蘇州城鄉社區治理名片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蘇州工業園區、姑蘇區入選“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張家港市成為首批“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太倉市入選首批“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單位”,張家港市、相城區、太倉市、吳中區先后入選“全省現代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全市兩個鎮、12個村被命名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村),兩個村入選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
奮進新時代,邁向新征程。蘇州民政系統將奮楫揚帆、破浪前行,緊扣國家、部、省有關城鄉社區治理領域規劃部署,大力推進政策創制、機制創新、實踐創造。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韌性治理為目標,積極推動社區生活共同體、社區治理共同體、社區發展共同體、社區家園共同體的“一核四體”建設,持續深化以社區為主導、社會組織為樞紐、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五社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基層治理中的協同優勢,多措并舉開創我市城鄉社區治理全新局面,凝心聚力繪就善治之城嶄新藍圖。
(作者為江蘇省蘇州市民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