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金昌:“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解鎖基層治理新密碼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今年以來,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委社會工作部在濱河路街道龍廣里社區試點推行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工作,以“持證社工的專業藍”打底色,以“志愿紅”添亮色,讓“專業力量”與“志愿熱情”同頻共振,在基層治理畫卷上繪就“經緯交織”的創新圖景。
陣地融合,打通服務經脈。龍廣里社區充分發揮黨群服務中心的陣地平臺優勢,構建起專業社會組織與志愿者隊伍互促共融的生態空間。通過為幸福家社工服務中心、“龍廣益家”志愿服務隊等18支隊伍提供專屬運行場所,打造殘疾人康復室、日間照料室、書畫室等功能空間,形成“物理空間共享+服務資源共融”的聯動基礎。針對轄區“雙多”群體特征,創新將專業社工服務理念嵌入志愿服務項目設計,精心策劃“追光計劃”殘疾人服務項目,為26名殘疾人提供集中托養、138名殘疾人提供居家托養,通過系統化的康復訓練、技能培訓和交際互動,幫助服務對象重建社會聯結,推動志愿服務實現“三個轉變”(從碎片化服務轉向項目化運作、從短期性幫扶轉向持續性支持、從單一活動轉向系統服務),真正實現專業社工與志愿服務在陣地載體上的深度耦合。
項目聯動,激活服務動能。堅持黨建引領,構建“廣聚合力,同心為民”治理體系,創新“網格黨支部+專業社工+志愿力量”聯動機制。從轄區法律從業者、黨員骨干、熱心居民中選拔組建“李大姐”說事團,由專業社工開展矛盾調解技巧、法律知識應用等定向培訓,制定涵蓋《民法典》宣講、婚姻家庭糾紛調解、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等內容的年度服務計劃。通過將零散的矛盾調解需求轉化為定期定點的專業服務項目,實現“發現問題—介入干預—效果評估”的閉環管理,使單次的應急性服務升級為常態化的治理機制,有效提升志愿服務項目的可持續性和社會影響力,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培育出扎根社區的服務品牌。
專業賦能,鍛造服務內核。依托幸福家社工服務中心、金昌市廣愛社工服務中心等專業社工機構入駐優勢,龍廣里社區構建“社工專業方法+志愿者執行網絡”的精準服務模式。針對老年群體多元化需求,運用個案工作方法設計“暖陽相伴”精準幫扶項目,為高齡獨居、困難老人提供個性化照護;通過小組工作模式組建“龍小廣”理論宣講團、曲藝隊和夢之緣文化服務隊,構建老年人文化社交網絡;特別針對數字鴻溝問題,開設“銀齡數字課堂”,由社工擔任技術導師,培養老年志愿者成為“智能設備輔導員”,形成“以老帶老”的互助傳承機制。這種將個案介入、小組工作等專業手法深度融入志愿服務的模式,既破解了復雜服務需求的應對難題,又為志愿者提供了專業化成長路徑,推動服務層次從生活幫扶向能力建設、精神關愛延伸。
資源聚合,凝聚服務力量。作為基層治理的雙引擎,專業社工與志愿者在龍廣里社區構建起“需求收集-資源整合-精準服務”的聯動閉環。通過實施“三張清單”管理機制(社區黨委牽頭鏈接轄區企業、醫院、學校等單位形成“資源清單”,社工團隊通過“入戶走訪”“暖心敲門”收集居民需求形成“需求清單”,再由志愿者隊伍承接落地義診義剪、家電維修、幫辦代辦等服務形成“服務清單”)。這種立體化資源整合模式,既激活了轄區單位的共建熱情,又通過“社工策劃+志愿者執行”的分工協作,實現服務供給與居民需求的精準匹配。在舊物捐贈、愛心食堂等具體項目中,雙方協同開展需求調研、方案設計和效果評估,推動社區治理從“政府主導”轉向“多元共治”,顯著提升居民參與的組織化程度和社區凝聚力。
領域拓展,提升服務覆蓋。龍廣里社區構建起“全領域覆蓋+全群體服務”的志愿生態體系,服務內容涵蓋理論宣講、文化惠民、衛生整治、矛盾調解、醫療救助等八大領域,凝聚黨員、青年、退役軍人、老年群體等四類志愿力量,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服務網絡。針對老年人、婦女、殘疾人、青少年等不同群體特征,設計差異化服務項目:為老年群體提供助浴助潔、文化娛樂服務;為婦女群體開展法律援助、技能培訓;為殘疾人定制康復護理、就業支持;為青少年開設課業輔導、興趣培養。這種服務領域的高度重合性與群體需求的精準對接,使專業社工能夠在項目設計階段嵌入專業方法,志愿者在執行過程中提供情感支持,形成“專業服務有深度、志愿參與有溫度”的協同格局,真正實現“服務對象在哪里,聯動機制就覆蓋到哪里”。
“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聯動模式,有效推動了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與志愿者共同參與促進基層治理,提升了為民服務精細化、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增強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據金昌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