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興三個中社部試點社區積極探索可復制“樣本”
專業社工是基層治理的骨干,志愿服務是參與治理的可靠力量。如何把專業社工的專業優勢和志愿服務的豐富資源優勢巧妙融合,提升基層治理實效?浙江嘉興三個入選中社部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的社區,經過半年多的實踐探索,重塑了專業社工與志愿服務在社區治理中的角色,用專業社工搭建起社區需求的“骨架”,用志愿服務為其注入“鮮活血肉”,持續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西山社區:協同服務機制讓“1+1>2”
每天早上7時,海寧市硤石街道西山社區的睦鄰餐廳廚房飄出陣陣飯香,居民們陸續來到餐廳,和老朋友們一起吃飯,有說有笑。從一餐一飯開始,“睦鄰餐廳 共享‘食’光”服務項目猶如一個窗口,生動展現了西山社區探索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發展、賦能基層治理的應用場景。
位于海寧市老城區的西山社區新老居民融合、業態復雜,1.19平方公里轄區內常住居民逾萬人,新時代城市社區高效治理的“西山經驗”就誕生于此。依托良好的社區基層治理基礎,西山社區憑借社會組織和志愿服務項目的優勢,構建“黨員站出來—社工提出來—資源聯起來—志愿動起來—社區活起來—民心暖起來”的協同服務機制,引導社工專業人才和志愿者深度融入基層治理。
秉承“群眾想什么,我們干什么”的理念,西山社區的專業社工依據需求排摸及600余份問卷調查結果,設計形成需求評估報告和項目書,明確通過專業社工與志愿服務協同,擴大以“一老一小”群體為重點的服務覆蓋面,推動服務從“普惠式”向“個性化”延伸。
“睦鄰餐廳 共享‘食’光”服務項目自此應運而生,以綜合體睦鄰餐廳為載體,實現從“食光”到“時光”的陪伴。3名專業社工、126名志愿者組成的“睦鄰家”志愿服務隊,以及同步建立的“睦鄰家”功能型黨支部成為項目推進的主要力量,通過“居民點單—社區派單—社工接單—志愿送單—群眾評單”的閉環管理,實現社工專業服務與志愿者特長的精準對接。
“有老年居民提出需要幫助解讀體檢報告,專業社工就通過‘睦鄰家’健康問診服務派單,中醫院醫師志愿服務隊接單后,在社區睦鄰餐廳開展了體檢報告解讀和健康問診,同步給予日常飲食專業指導,居民對此很滿意。”西山社區黨委副書記鄧鈮告訴記者,“睦鄰餐廳 共享‘食’光”服務項目有效融合專業社工和志愿者力量,除為“一老”提供日常走訪、結對守護等服務外,還依托社區資源庫,延伸出居家安全檢修、健康大講堂及健康問診等服務,目前已累計服務超千人次,實現項目從單一“餐飲服務”向“綜合關愛”的轉型升級。
南湖社區:紅色力量催化融合加速
作為距離革命紅船最近的社區,南湖區南湖街道南湖社區依托環南湖地緣優勢開展黨建聯建,通過聯動96家機關單位、7家專業社工機構,整合24名“一編三定”黨員、755名注冊志愿者、1852名聯建單位志愿者,形成黨建引領下“專業社工+志愿服務”的多元力量格局。
隨著南湖社區成為中社部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社區,在紅色力量的催化作用下,社區基層治理根基愈發牢固。“環南湖”黨建聯建單位從原先的52家擴充至80家,“社區黨委吹哨,聯建單位和社會組織報到”的響應機制,推動“周五理發室”“一碗長壽面”“紅鄰暖心義診”“共富市集”等48個為民服務項目更精準地融入志愿者力量,實現志愿服務項目提檔升級。
南湖社區的品牌志愿服務項目——“守護紅船”志愿服務項目今年迎來升級,從長達7年專注夜間湖岸安全巡查的“單一守護”,升級為黨建引領下“專業社工+志愿服務”的立體服務網。
原來,隨著南湖景區年接待游客量持續攀升,風雨無阻五公里夜巡南湖核心區的“守護紅船”項目面臨諸多新挑戰:景區周邊停車難;志愿服務體系在專業技能、裝備保障及跨機構快速響應協同上存在短板;受服務力量限制,服務觸角無法覆蓋人流高峰易堵點等。
對此,南湖社區充分發揮深耕12年的“大黨委”機制優勢,8家單位主動認領“守護紅船”志愿服務破難項目2.0版。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總隊醫院響應停車難需求,開放院內300余個夜間停車位。“夜間停車位全面開放,兩塊錢一小時,希望能方便居民和游客。”門診部護士長李亞君表示。這一舉措有效分流了景區夜間停車壓力。
與此同時,專業社工發揮資源鏈接與協調優勢,推動南湖區藍天救援隊等專業機構深度融入項目應急體系,與志愿者巡邏網格高效聯動。今年5月的一個假日,南湖天地突發兒童走失險情,藍天救援隊及周邊網格志愿者高效協同,僅用15分鐘就幫助走失孩子安全回到母親懷抱。
環南湖志愿服務隊伍也在創新體驗項目的推出中實現擴容提升。今年南湖社區創新推出的“一日志愿者”體驗項目,吸引40余名市民參與,累計服務游客超千人次。在黨建聯建機制的有力推動下,“守護紅船”志愿服務項目的服務網絡從提供暖心服務的紅船驛站,延伸至疏導人流的引導崗,覆蓋更廣、服務更精。
楊家門社區:打造商居共融新模式
桐鄉市梧桐街道楊家門社區是典型的融合型社區。社區內有9個大型商業主體,入駐商戶1000余家;有15個物業小區、8個開放式小區,常住人口超1.3萬人。人口多樣性帶來的需求差異給社區治理帶來巨大挑戰。“我們緊抓全國試點契機,以問題為導向推進融合試點工作走深走實,切實推動商居共融。”桐鄉市梧桐街道楊家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紅霞說。楊家門社區積極構建以黨建為引領、專業社工為支撐、志愿者廣泛參與的三維力量體系,創新實施網格黨支部商圈包聯制度,實現每個大型商業主體有1個網格黨支部包聯,配備不少于1名專業社工指導和N名志愿者組成的“伙伴團”,形成規模龐大、結構多元的志愿隊伍網絡。“伙伴團”每周開展民情夜訪,分片召開商居主題意見征集會。專業社工設計制作《紅楊商伴需求征集表》,志愿者廣泛發放征集意見,通過問需于民,讓社區的商居共融服務項目定位更精準。
今年以來,52家“伙伴商戶”走進小區,開展愛心義賣、義診等便民服務10余場,受益居民達2700余人次;商圈志愿服務隊還點對點認領困難群體“微心愿”39個,為空巢、獨居老人提供免費家電維修、家居保潔等服務330余次。居民志愿者重點打造了“矛盾幫幫調”“銀發幫幫購”“假期幫幫帶”三個服務品牌,進商圈為商戶化解糾紛,為老年顧客提供購物幫結、重物幫提等服務,為商戶、外賣小哥等提供子女假期托管服務。
“商戶志愿者進小區”和“居民志愿者進商圈”的雙向服務機制,打破了商居之間的隔閡,不僅滿足了居民需求,也為商戶帶來了客戶流量,實現了互利共贏。特別是社區創新的“紅楊暖集”市集,搭建了集公益義賣、便民服務、商圈促銷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商戶通過“紅楊暖集”開展促銷活動,銷售額的10%注入社區發展基金,反哺支持“愛心門鈴”等志愿服務項目5個,形成了公益服務的良性循環。
“以公益為紐帶,愛心商戶的資源被引入小區、引向居民,同時也能拉動消費,實現‘商居共融’的良性互動。”在楊家門社區黨委的統籌下,專業社工與志愿者共同圍繞商圈資源開展公益服務,愛心商戶也被納入社區線上志愿積分兌換商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今年以來,社區推出的志愿服務項目經常出現志愿者報名“秒空”現象,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積極性高漲。
(轉自《嘉興日報》2025年7月2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