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積分”提升基層治理“大效能”
自去年7月省委社工部全面部署積分制推廣工作以來,安徽省各地立足實際開展創新實踐,在社會治理諸多關鍵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積極成效,持續為城鄉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
截至目前,積分制在安徽省已實現縣級全覆蓋,全省98.2%的鄉鎮(街道)、82.1%的村(社區)有序開展積分制工作,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助力重點工作提升治理效能
“把積分制與村里重點工作結合起來,積分制的生命力才能更長久。”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八角塘村黨總支書記金玉勇說。
在八角塘村,為有效推進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積分制成為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劑“良方”。“我們鼓勵黨員群眾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言獻策,被采納的根據實際效益給予相應積分獎勵。”金玉勇介紹。
村民老張提議,將村里閑置的校舍改造成中草藥加工車間,這一建議盤活了閑置資產,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1萬元,老張也因此獲得400分獎勵。
毛坦廠鎮黨委書記金婭表示:“把積分制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產業創新、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中心工作相結合,將村級工作從‘下達任務’轉變為‘激勵引導’,提高了村民的參與積極性,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實現了治理效益的最大化。”
積分制把紛繁復雜的村級事務標準化、具象化,提高了村民參與的主動性,使基層治理中的一些“老大難”問題變得可衡量、易操作,有力促進了重點工作的推進。
桐城市在積分內容、積分標準等事項上實行全市“一把尺”,明確從孝敬老人、家庭教育、鄰里關系、熱心公益事業、支持村(居)工作、移風易俗等8方面開展評議賦分。各鎮(街)、村(居)可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個性化積分內容。
“部分鎮村會根據工作需要,把解決耕地拋荒、自主發展特色產業、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等行為納入積分管理,推動相關工作有效推進。”桐城市委社工部基層治理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積分制在重點工作上發力,顯著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在長豐縣造甲鄉13個村(居)的2804戶常住家庭中,積分制知曉率達到90%。造甲鄉副鄉長田然介紹:“我們根據治理需求,將平安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移風易俗、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秸稈禁燒等內容納入積分規則。這一舉措讓鄉村治理參與率達到73%,村民參與志愿服務4368人次,參與人居環境整治731人次。”積分制成為推動城鄉發展的有效工具。
傳承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
4月5日,在亳州市譙城區花戲樓街道花戲樓社區,志愿者詹佳利用周末時間巡視轄區內的古建筑物。“我們轄區老式建筑比較多,在巡視中發現有瓦片脫落等安全隱患,就要及時上報。”詹佳說,社區會給予巡視志愿者一定的積分獎勵。
花戲樓社區位于渦河邊,轄區內有花戲樓、南京巷錢莊等著名旅游景點。社區將積分制與歷史文化保護有機結合,參與老街巷巡查、古建筑保護積15分/次,提供歷史典故線索經采納積50分/條,游客參與剪紙、核雕體驗可兌換積分,實現文化傳播與積分獲取雙向賦能。
據花戲樓社區黨委書記方亞介紹,截至目前,已有23位居民通過口述歷史累計獲得1150分。2024年,依托文化項目開展主題活動28場,吸引參與群眾4200余人次。“通過引入積分制,社區黨員群眾保護古建筑物、守護歷史文化的熱情更高了。”方亞說。
積分制與文化保護碰撞出火花,在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上也發揮出積極作用。
4月6日,正值清明假期,在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區,轄區北街小學三年級學生何星辰與四年級學生左毅在六尺巷給游客作了兩場志愿講解。“為對他們的志愿服務給予肯定,我們分別給了他們一定的積分獎勵。”西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喬麗娟告訴記者。
毗鄰六尺巷景區,西苑社區把參與景區志愿講解這一體現社區特色與文化傳播的行為,納入評議內容,使積分制更貼合當地實際,富有特色。“我們還深度融入‘六尺巷’典故蘊含的‘和為貴’精神內涵,將鄰里和諧、互幫互助、矛盾調解以及抵制高額彩禮、倡導零彩禮等彰顯‘和’文化的行為,納入為重要的積分指標。”喬麗娟介紹,這些做法有效引導社區形成向上向善的風氣。
在休寧縣月潭湖鎮陳霞村,當地經過系統收集,整理出28條家風家訓,并將“家庭和睦、鄰里和洽、夫妻相敬、尊老愛幼”等內容提煉形成村規民約40條融入積分細則,使分散的家風文化凝聚為全體村民共同遵守的治理規范,古為今用,厚植文明鄉風,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回應民生訴求化解矛盾糾紛
積分制不僅可以發動村民主動參與村級事務,在矛盾糾紛調解方面同樣大有可為。固鎮縣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矛盾化解的“主心骨”,全覆蓋推行基層治理積分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矛盾化解強大合力。
在固鎮縣任橋鎮五星村趙莊組,張某與村民之間的魚塘承包糾紛曾長達10年懸而未決。雙方各執一詞,矛盾持續激化,不僅阻礙了趙莊組的發展,還致使魚塘長期荒廢,無法正常發包。
2022年,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上任后,積極借助退休村干部、老黨員、老鄉賢、村民代表等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推行積分制后,更是有了調解的“激勵”手段。
“我們把矛盾化解、信訪調處納入積分內容,主動參與調解的、摸排矛盾隱患的、當事方主動退讓的,都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五星村黨支部書記劉敏告訴記者。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底,張某與村民之間終于達成和解協議,同意按3:7的比例分紅,同時張某需補繳拖欠的魚塘承包費。這場曠日持久的糾紛終于畫上圓滿句號。
“通過開展基層治理積分制,鼓勵群眾參與矛盾調解等社會事務,根據參與度和問題解決情況給予積分獎勵,全縣228個村(居)通過積分制成功調處糾紛1580余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固鎮縣委社工部部長陳來璞表示。
在亳州市,積分制還成為回應民生訴求的重要手段。依托居民議事協商機制,將居民提出的高頻訴求轉化為積分項目,2024年,花戲樓社區將37項民生需求轉化為可操作的積分項目。
“針對老年用餐需求開發‘暖心送餐’項目,居民參與送餐服務積8分/次;響應育兒家庭需求,設置‘四點半課堂’項目,提供課業輔導積10分/課時;關注新就業群體,創設‘暖新驛站’項目,外賣騎手參與文明騎行宣傳積5分/次。”方亞介紹,積分制成為基層善治的密碼,讓抽象的道德準則具象為可量化的行動指南,推動“小積分”釋放出“大能量”。 (據《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