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馬怡冰 紀永慧/發自上海 消費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行為之一,在享受購物樂趣的同時,其實還可以產生一定的公益效應。除了傳統的捐錢捐物,參加公益活動做志愿者,一邊消費一邊公益,你愿意嘗試嗎? “(2011年)12月的公益跳蚤會何時舉行?”近日,在豆瓣網公益跳蚤會小站的留言板上,不少“豆友”焦急地問道。 從2008年11月開始,在上海1933老場坊——一個文藝青年聚集的時尚創意園區內,每月都會舉行一場“公益跳蚤會”。主辦方上海樂益點公益服務中心號召大家把家里的二手閑置、倉庫庫存、手工勞動等物品帶來現場散賣,他們則向攤主收取40元到80元不等的攤位費以及每位來客1元的門票費,這些收入以善款形式捐贈給農民工子弟學校等需要幫助的群體。 近幾年,像公益跳蚤會這樣新型的公益消費形勢逐漸蓬勃起來。 淘貨、公益兩不誤 賣閑置、淘便宜貨、交朋友、還能做公益,城中不少年輕人對此十分熱衷。 就在不久前,“公益跳蚤會”項目入選了由上海團市委、上海市民政局主辦的第二屆“青年影響社會”上海十大最具潛力公益項目評選。 據了解,公益跳蚤會的部分收益為17所農民工子弟學校的6000個孩子學習英語提供了資助。 公益跳蚤會的團隊成員嘉嘉告訴《公益時報》記者,由于年底事務繁多以及過年較早,跳蚤會要停辦兩個月,從2012年2月起活動將恢復正常。對于“豆友”們的期待,嘉嘉感到抱歉的同時又有一絲欣慰。 據介紹,目前每次活動能吸引大約200個攤主報名,每次都有相當一部分的“新面孔”。而參與購買的人也越來越多,除了最初有追逐時尚的年輕人和外籍人士,近幾個月來,中老年人也多了起來,尤其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 “謝絕假冒、批發產品、高價物品”是公益跳蚤會一貫堅持的原則。嘉嘉表示,之所以能吸引人們經常來參加,關鍵是參與者真的能在這里淘到實惠。 流淌著公益血液的產品 38元一塊100克的巧克力,你覺得貴嗎?如果告訴你這塊巧克力從可可豆的收購,到生產加工,再到最后的包裝過程都不存在任何“剝削”,你的購買可以幫助可可豆產地的農民獲得合理的收入從而幫助他們脫貧,此時你會選擇購買它嗎? 這樣的產品被稱作為“公平貿易產品”。“公平貿易”的概念最早出現于上世紀40年代,歐洲公平貿易協會等四個組織將其定義為:一種基于對話、具透明度和互相尊重的貿易關系,其目的是令國際貿易變得更公平。透過給予被邊緣化的生產者及工人(以貧窮國家尤甚)更好的貿易條件以及更好地保障他們的權利,從而讓他們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產品和手工藝品是公平貿易產品中的兩大主力軍。采用公平貿易制度的產品給予生產者更公平的采購價格和勞動報酬,同時往往會拿出部分利潤用于當地社區發展。 近年來,有人開始在中國倡導“公平貿易”。上海樂創益公平貿易發展中心從2008年開始致力于公平貿易的普及和推廣,他們幫助貧困地區和公益組織的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制定價格以及開拓渠道。樂創益總干事陳樂叢介紹,3年來他們已經為國內部分公平貿易產品在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佛山等地的特色店鋪中開拓了銷售渠道。 但從國內的實際情況來看,公平貿易產品卻仍舊處于無處可循的狀態。在上海,除了特定的公益場合、個別公益網站以及部分特色小店,消費者幾乎不可能在普通商場和超市里買到公平貿易產品。 陳樂叢坦言,目前國內外有一些比較成功的產品,獲得了普通消費者的青睞,但也有不少公益組織的產品市場競爭力薄弱,在產品質量、審美情趣上存在問題,這也是產品無法真正打動消費者、阻礙“公平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無犧牲的順手公益 “在購物袋里,為你的愛心留一點空間吧。”這是初泥網首頁的一句話。 這個上線不到半年的網站在模式上類似于普通的購物返利網,用戶通過網站的鏈接,進入與之合作的網上商城購物成功后,可以從其購物的網上商城得到購物金額1%到10%不等的返利。和普通返利網不同的是,通過初泥網生成的返利,用戶不能提現,而是以捐贈形式進入用戶指定的公益項目中。 消費者通過初泥網返利并且捐贈成功后,會收到一封電子版捐贈書。初泥網也會將捐贈信息公布在易寶公益圈網站,消費者可以通過上述兩個網站查到捐贈明細和項目情況。 初泥網上線以來,已募集到超過2000元的公益金。 網站產品經理小夜(化名)表示,這對于消費者而言,是在沒有增加任何購物成本的情況下做了公益。 “通常來說,電子商務網站都會向把消費引向其網站的個人發帖用戶返利,這個網站就是利用這一點,讓返利變為對多個公益組織的捐贈,很棒的idea,以后網購就從這里走咯。”一位微博網友如是評價。 初泥網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07年底,國內第一家公益購物返利網——易助網低調上線。據易助網聯合創始人博予介紹,網站運營至今,注冊會員約為800人,籌得公益金約為1萬元。 由于目前此類網站都屬于非營利性質,初泥網和易助網的員工大多是志愿者兼職,其主要通過微博、郵件以及口碑傳播作為推廣渠道。 小夜表示,初泥網并不希望消費者為了公益而去消費,而是希望消費者在消費的同時,了解有這個渠道可以去做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