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潘江雪—— “我們為什么要做,我們為什么會走到這里,為誰做,我們工作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我管這叫‘勿忘當初之心’,不要忘記當初開始做公益的時候是怎樣淳樸摯愛的心。” “我們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用商業思維構建而成的知識的連鎖店。”潘江雪說,“很多人都問我們,以前是一個商業人士,為什么要做慈善工作,可能跟很多人一樣,從一開始捐錢,到后來我們決定捐出我們自己。這里面有兩個經驗,第一,我們特別希望能夠把我們在商業機構中學到和應用到的管理經驗運用到慈善公益的行業里面。第二,我們經過了前期3個多月的實地調研,選擇了教育公益的項目。” 潘江雪,曾任香港招商證券董事,匯豐晉信基金管理公司教育網站總監。2007年她辭去自己在金融業高管的職位,成立“真愛夢想”。 她用專業的商業模式去管理和運營公益基金,短短幾年之間,將“夢想中心”學校做得風生水起,名揚大江南北。更為重要的是,讓成百上千名貧困的孩子啜飲到了知識的甘霖。 這家由中國大陸曾從事金融行業的專業人士以私人財產創立于2008年的非公募基金會致力于以標準化模式為鄉村學校建設風格獨特的電腦、圖書、多媒體互動教室——“夢想中心”,并配套開發了素質教育課程——“夢想課程”,透明似乎已經成為了它的一個標簽。 但潘江雪卻表示,透明并不是真愛夢想最初的目標,他們并不是要做中國最透明的基金會。“讓公益更有效率”是基金會第一年發布年報時提出的主旨,透明是第一步,目的是讓項目更有效率。“我們在過去3年里解決的問題是夢想中心建設的標準化。” 截至目前,真愛夢想已累計建成401家夢想中心,有約2萬名教師參與,隨著項目規模的不斷擴大,基金會開始更多思考如何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2011年1月,真愛夢想與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在珠海聯合舉辦了第一屆夢想課程研討大會。全國120位老師參加并組成了教師沙龍團隊進行經驗分享、業務探討。潘江雪介紹,這種模式一方面帶動了教師們對素質教育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減輕了基金會的工作壓力。因為在這之前,基金會一貫采用的是教師一對一的培訓方式,根據現在的項目規模,顯然已經不適用了。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10月份在都江堰召開了夢想沙龍研討會,全國11支團隊代表在會上進行交流。 5月,真愛夢想堅持一年一次的“教練計劃”啟動。最終經過層層選拔和5天封閉式培訓,7月1日開始來自全國各地300多名志愿者組成35支教練團隊歷時48天,走了兩個萬里長征之路到了17個省市,為270所學校的將近4000名老師面對面做了夢想課程的傳遞。 在外人看來,這個成立4年不到的非公募基金會2011年發展迅猛、收獲頗豐。但就真愛夢想基金會內部而言,無論是籌款金額、行政支出還是項目體量,這些變化都在他們的規劃之中。“非公募基金會的好處就在于能夠較為準確地估算出未來籌款金額和使用情況。”以上市公司年報形式發布基金會年報的做法一度在業界引起不小的震動,而這一傳統則將被長期保留。 12月,基金會預備采購2012年夢想中心所需配備的電腦。潘江雪介紹,他們向全世界知名電腦供應商發出了標書,除了蘋果,其他大廠商參與競標。他們規定,所有標書發到公共郵箱,基金會從志愿者里邀請專業人士和相關工作人員共同組成了一個6人的評估團隊,單獨對每個公司打分,比價格和服務。“其實服務是最重要的。因為要送到中國最偏遠的山區,能不能第一時間送到,壞了怎么辦,這些都是問題。最后我們拿到了最優惠的條件,3年免費全國維修。配置提高了,配送優厚,保修期增長,但和去年相比價格只增加了一點點。”潘江雪強調,這就是公開招標的好處。 “和金融從業人員沒兩樣” “出差97天,其中24天為參加進修學習,73天為基金會事務出差,其中基金會活動為51天,另22天是參加行業會議、訪問同行合作伙伴,到過北京、深圳、成都、都江堰、黎平、紐約……” 這是潘江雪2011年的行程統計。夢想教練計劃的首站北京和最后一站黎平,她親身參與。“我只有直接到一線去,才知道服務對象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所以我今年要求所有同事都要服務一個夢想沙龍團隊,和他們一起成長,都要下鄉都出差進行調研。去年教練計劃每個同事都去了,今年至少兩次,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這就是公益組織,你不能天天在辦公室里搞策劃。” 作為基金會理事長以及發起人之一,在基金會其他工作人員眼中,潘江雪是一個堅強、和藹、做事雷厲風行,為夢想不懈努力的人。放棄高薪全身心投入公益的故事不在少數,但能像潘江雪這樣在短時間內做得有聲有色的卻屈指可數。 對于基金會最為人所稱道的“透明”,潘江雪表示這和他們的從業經歷有關。“我們原來來自金融機構,都知道誠信是第一位。幫別人管錢,你不透明,人家怎么可能把錢給你。公益組織也是一樣的,核心的一點是再大的基金會,你的錢也是別人給你的,你幫別人花錢,你要不要把錢說清楚,在金融機構這就叫做信托責任。所以我覺得我現在和一個金融從業人員沒什么兩樣,道德底線、管理水平一模一樣。” “要是給2011年真愛夢想的成績打分的話,我打90分。”潘江雪說,“為什么會扣掉10分呢?首先大家的熱情和努力都是打滿分,但出來的效果不一定最好,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她舉例說,比如在運輸的時候桌子壓斷一條腿,廠家少寄了一顆螺絲,這都是質量問題,也是我們的問題。 “這些事情失誤率可能為零嗎?不可能。我們目前的差錯率是千分之零點五,但對于捐贈人來講這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誤,他們是很難接受的。我們很坦然,發現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向捐贈人和學校承認錯誤,然后一起來想解決方案。大家一起來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的成長。如果發現這是一個共性的問題,那就要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能解決更多類似的問題。”潘江雪坦然道。 潘江雪告訴《公益時報》記者,無論機構發展未來發展到多大,她都會堅持一個傳統:對所有員工每年做一次內部培訓,重復真愛夢想的愿景和使命。“我們為什么要做,我們為什么會走到這里,為誰做,我們工作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我管這叫‘勿忘當初之心’,不要忘記當初開始做公益的時候是怎樣淳樸摯愛的心。” ■本報記者 馬怡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