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Norlha幫助當地“老弱病殘”的村民找到工作機會,如今Norlha已經擁有110名當地員工,其中72名是婦女,他們經過一年的漫長培訓掌握了編織技能 怎樣改變藏民養牛羊——賣牛羊——繼續養牛羊這種風險高受益少的現金的模式?如何讓他們工作得有尊嚴、幸福,并且生活的體面? 來自美國的Marie走進中國甘肅南部一個藏族小村莊時,晨霧正在退去,緩緩起伏的丘陵上,有著小小的黑色帳篷,牦牛和羊群在悠然吃草。 在牧區有多年旅行經驗的Marie,已經非常習慣這種經典美景,然而當她被友人帶進一組傳統的藏式木屋的那一刻,她還是脫口而出:“我的天,這竟然是真的!”在她的面前,有幾十個藏族人正在大玻璃天窗下,井然有序地工作,他們正在用純手工的方式和最上等的牦牛絨,一寸一寸地生產著含有藏族文化元素的高檔圍巾,而這些藝術珍品,很快將被送到愛馬仕、路易威登、索尼婭在法國的店里,被來自全世界熱愛奢侈品的人們訂購!但最讓Marie難忘的,是工人們抬起頭對她的大方純凈的笑容,以及有尊嚴的工作狀態。 這個位于距甘南海拔3200米的小小工廠,就是Norlha(諾樂),它成立的初衷就是為當地村民提供放牧以外的生計選擇,通過4年努力,它已經成為牧區可持續的替代經濟的實踐者。 村民的樸實愿望 仁多瑪村在廣袤的藏區不太顯眼:200多戶人家,1500位村民住在離甘南合作市23公里的地方,海拔3200米的廣闊草場上天然放養著6000多頭牦牛。 在外界人看來,一頭牦牛能賣上幾千塊錢,那么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可以蓄養40頭左右的牦牛,100頭羊,那就是幾十萬塊錢甚至上百萬的財產,每個牧民都應該非常富裕! 而事實上,牛羊對于牧民,就像房子對于城里人,牧民等于是趕著自己的全部財產在草原上走來走去,一旦碰到雪災,很可能所有財產就打了水漂。 而且牦牛和羊都需要在最好的年齡出售,才可以賣到合適的價錢,而這樣一個普通家庭,每年只會賣幾頭合適年齡的牦牛和大約20頭羊,換來一萬三四的零花錢。 于是仁多瑪村人產生了一個非常樸實的愿望,就是能夠多和外界溝通,除了簡單地出售牛羊外,能更好地利用牲畜資源,為村民帶來多一些收入,而這個愿望有幸得到了合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7年在合作市政府和村所屬的佐蓋多瑪鄉政府的悉心幫助和指導下,村里成立了畜牧流通援助協會,并且在合作市正式注冊。 協會建立了,那么可以做些什么,才能改變養牛羊——賣牛羊——繼續養牛羊這種只能帶來很少消費現金的模式呢? 仁多瑪人把目光再次投向了陪伴他們度過了無數嚴冬的牦牛。 牦牛是藏族人的寶貝 阿卡(藏語:大叔)東周坐在山坡上,一面看著他的三十幾頭牦牛,一面滿含愛意地說:“牦牛對于我們傳統的藏族人來說,可是不能缺少的啊!我們吃的酥油、曲拉(一種藏式奶酪)、織帳篷用的毛都是它給的,拉東西更是好幫手!它就像家里人一樣。” 在一般動物無法生存的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作為藏族人伙伴的牦牛可以在零下30度安然地生活,這是因為在它粗糙的黑色牛毛下面,有一層極為珍貴的、濃密而柔軟的絨毛,當地牧民把它親切地叫做Khullu。牦牛會在春天自然脫下第一層Khullu,每頭牦牛只能產極少量的Khullu,而最上等的Khullu產自2歲大的牦牛,更為珍稀。 曾經有人從仁多瑪收過Khullu做牦牛絨衫,收購價壓得很低,而牦牛絨又只能用手輕輕采集,很耗時,牧民們都不愿做。 仁多瑪村人想,那為什么不自己收絨,自己做紡織品呢?收絨可以給牧民一個公道的價格,又可以增加本村人的就業;而且牦牛絨產品相對羊絨產品,非常稀缺,市場的認可度很高。 于是一個工廠雛形出現了。 超乎尋常的耐心 很快,仁多瑪村人決定就在村子里,嘗試做一個小小的工廠Norlha,用在當地收集的最好的Khullu,來做美麗柔軟的手工圍巾。Norlha這個名字從藏文中來,意思就是“牦牛是珍寶”。 不會織圍巾,開始學;沒有廠房,自己建。在很多朋友的幫助下,村民們一點一點向來自柬埔寨、尼泊爾的高級技師學習選絨、紡線、梳線、織面料、結穗等工藝,向漢族師傅學習建造寬敞明亮的廠房。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的信心也增強了:原來我們也可以學會放牧以外的事情! 這個培訓過程,從2007年到2008年,花了整整一年。看似很慢的培訓過程,為Norlha諾樂產品質量和后來的迅速發展奠定了特別堅實的基礎。 奇怪的招工標準 Norlha的工廠建起來了,有紡織間、后期間、洗染房、倉庫、辦公室。招工在村子里開始了,居然是先招“老弱病殘”的村民!于是阿卡東周等一批老人、家里用不上的弱勞力、殘疾的員工以及家庭困難的村民進來了。2008年第一批三十多名員工在新建好的廠房門口笑著合影留念,3年后的今天,他們一個都沒有流失,而且身邊又多了很多鄉親。 如今Norlha諾樂總共有了110名員工,其中72名是婦女。很多人問,手工紡織多慢呵,平均一個人三、四天才能織就一條圍巾!但是如果都換成大機器生產,就不需要那么多村民就業,違背了建廠的初衷,而且喪失了手工定制的魅力,所以直到今天Norlha都在堅持手工生產。 傳達幸福的美麗珍品 就這樣,每年大約9000條美麗的純手工的牦牛絨圍巾,開始在仁多瑪村人手中誕生。 從單一花色到后來每年出品的春夏和秋冬兩個系列,從對市場的茫然到為路易威登、愛馬仕、索尼婭手工定制,Norlha對人的尊重和前期的扎實培訓很快體現出優勢,產品不但擁有歐洲的穩定客戶,在國內也開始被更多喜愛手工定制的人們認可。 Norlha的人們其實還有一些其它愿望:繼續招收當地的村民就業;生產圍巾以外如小熊玩偶、牦牛玩偶、手套等編織品、毛氈帽子、柔軟的地毯等;能有一個工人們勞累一天后可以洗浴的地方;婦女職工照顧不過來的孩子可以享受到托兒服務…… Norlha也在不斷地嘗試在當地的環保工作,使用昂貴但是低污染的進口染料,每年宣傳垃圾收集,每年帶職工在當地種樹,并且希望開展更多環保活動保護當地草場和水土。 Norlha和仁多瑪村人,正在用單純而樸實的幸福感,在每一個當下,實現著可持續的彩虹。 (據《社會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