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關鍵詞 “微力量” 2011年,以“免費午餐”等民間公益項目為代表的民間公益力量,通過新媒體、新技術的手段,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其中尤其是微博等新興社會化媒體的傳播,引爆了整個社會參與公益的發展趨勢,“微公益”等全新概念深入人心。這一系列事例在喚起整個社會對公益慈善領域的高度關注之外,使中國民間NGO組織也受到廣泛關注,也讓更多人開始探究新技術以及新媒體在公益事業中結合運用的問題,以及未來即將繼續發揮的作用。 新媒體顛覆了傳統公益的流程 騰訊互聯網研究中心公關部經理 劉暢 “微公益”這個詞中,“微”字特別好。其實我認為“微”不是小的意思,反而是大,是“微言大義”中的“微”。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把全社會公民的公益意識喚醒,讓大家覺得慈善不再僅僅是大企業家或富人要做的事情,而是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并且應該做的。“微公益”形成了一種人人向善的趨勢,所以一定是未來公益行業中的主流力量。 而新媒體在“微公益”中所起到的作用,則可以從新媒體本身的特性來分析。第一點,新媒體的技術性顛覆了傳統公益流程中自上而下的方式,變成了自下而上。例如之前遇到大災大難的時候,都是國家或者各單位統一發起捐款的呼吁,然后個人到銀行去匯款或直接交給單位,有時候看人家捐了一萬,你十幾塊錢就不好意思捐了,就算了。但有了新技術,比如電子支付平臺,讓人人參與公益的愿景得以實現。一些公益項目就由普通人發起,再去影響更高一層的群體。 另外一點,新媒體最大的力量在于凝聚力。比如說微博打拐,最早就是一條微博,但它一下子就吸引了一百多萬粉絲來關注這件事。再如“小悅悅”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就通過騰訊微博發起針對當事人冷漠行為的討論,呼喚社會公德心的重現,有很多人參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也是集腋成裘的力量。 湖南廣播電視臺芒果V基金副秘書長 李文泰 “微公益”凝聚大力量,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芒果V基金”的名字中也有一個“V”,去年湖南衛視開了一檔節目叫“幫助微力量”,也有一個“微”。我們募集了一千多萬的善款,百分之八十都是公眾五元五元捐出來的,都是微薄的力量,但卻形成了大力量。 同時,我從一個小的案例中發現了“微公益”正在改變中國人做善事的習慣。我們有一期節目叫“變形記”,講一個深圳的小孩和一個云南山區的小孩交換生活的故事,深圳的小孩在山區生活時發現一個同學生病了,他就通過微博發出了一條救助信息,不可思議的是他的粉絲在兩天之內增加了四十多萬人。“芒果V基金”第一時間把這個孩子接到長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通過微博向全社會發出求救。這個故事說明新媒體正在改變我們做公益,做慈善的習慣,“微公益”正在改變這個社會的風尚。 “芒果V基金”的募款渠道就是通過新媒體技術。我們目前在支付寶、淘寶和騰訊通上都開通了募捐渠道,我們通過這些新媒體募集來的善款占了募款總額的70%以上。同時,我們還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合作,通過手機捐贈的方式為基金進行善款的募集。也就是說,這些新媒體和新技術為我們募集善款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還有一點,我認為新媒體為公益慈善機構的信息發布提供了更透明和更公正的平臺。我們每一天的募款數量都是通過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來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同時還在官方網站上發布。 央廣都市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孟昕 我認為“微公益”的“微”可以解釋為細致入微,就是讓公益更加深入,更加關乎每一個人,它讓公益行為從組織化向個體化發展。就好比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發展,“自媒體”就誕生了,人人都可以參與新聞報道。公益在2011年也形成了這種全民參與的趨勢,讓草根的微小的力量變成了聚沙成塔的大的影響力。 而這種趨勢的最重要的平臺就是新媒體。是它讓公益變得更全民化、更公開化、更透明化,讓公益變得可參與性更強。 但實際上,無論是新媒體的介入,還是傳統媒體一直在做的努力,有一個前提是一成不變的,那就是公益行為本身帶給人福祉。從另一個角度講,用法律條文來規范人的行為,我們將其歸結為文明,但公益更應該有文化的味道在里面。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這和公益的理念是很類似的,我們要喚醒更多人內心深處善的東西,把它激發出來。新媒體的介入,就是讓這種喚醒的渠道更多了,更廣泛了,也更自由了。 匯佳教育學校辦公室主任 張艷 “微公益”讓公益變得更真實、更貼近。過去我們常通過單位組織捐款捐物,覺得有隔離的感覺。現在“微公益”通過互聯網的廣闊平臺拉近了每一個人和公益的距離,更真實,更有參與感。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新”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有了新技術的引領,才出現了微博,出現了新媒體,所以大家才討論“微公益”。公益是個老話題,新話題是公益如何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來更廣泛、更有效的進行和傳播。具體到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講,他們都是新技術、新媒體最忠實的使用者和粉絲,這個群體非常大。如何利用新媒體的平臺,讓公益精神、公益事業傳播得更廣、更深入孩子們的心,還值得深思。 (本報記者張木蘭根據論壇內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