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初,科曼基金會(Susan G. Komen for the Cure Foundation)的決定引發了一場席卷全美的輿論風暴。 今年1月31日,作為乳腺癌基金的發起人,也是粉紅絲帶長跑活動的贊助者,科曼基金會宣布不再資助美國計劃生育協會(Planned Parenthood)。該協會在過去5年中為全美提供了400萬人次的乳腺癌掃描檢測服務,但同時,該協會也幫助女性實施墮胎手術。美國反墮胎組織對此的抗議聲音從來就沒有中斷過,而共和黨議員克里夫·斯特恩斯(Cliff Stearn)也于去年9月開始調查計劃生育協會是否將其接受的聯邦基金用于墮胎。 在決定做出的同時,基金會還迅速發布了一份聲明,稱此舉與反墮胎組織施加的壓力無關,只是因為基金會最近通過了新的資助標準,規定不得資助正受調查的組織,以免損害基金會的公信力。而計劃生育協會對此也僅在網絡上發布了幾條消息,提醒人們怎么捐款,也沒有表現出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 誰知,由于涉及美國政治的中心議題之一——墮胎,此事在瞬間掀起了一場席卷整個美國的輿論風暴。婦女組織的抗議自不必說,社會名流和國會議員也紛紛表態,有22名聯邦參議員聯署了批評信;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有一封相關的倡議信在幾小時內就吸引了超過10萬人簽名;不僅是普通公眾,連很多過去的支持者都呼吁今后不要向科曼基金會提供資助或志愿服務;美國大學婦女協會取消了一個跟基金會有關的活動計劃;連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主流的保守主義媒體也一邊倒地批評基金會;基金會內部開始出現員工辭職、地方分支機構也對總部的決定不滿……科曼基金會一時間成為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紛紛與之劃清界限的對象。 社會輿論主要認為,科曼基金會停止資助的決定是出于政治考量,而并非聲明中所說的資助標準問題。 多數人認為,反墮胎人士的施壓是基金會斷絕跟計劃生育協會關系的根本原因。美國反墮胎運動堅決反對美國的醫療保健制度,而計劃生育協會則是改革的積極倡導者,所以作為資助方的科曼基金會倍感壓力。還有人認為,科曼基金會負責公共政策的高級副總裁凱倫·韓德爾(Karen Handel)堅定而清晰地反對墮胎,甚至經??謬樅驼`導婦女不要墮胎。更有甚者挖出基金會的老底,稱基金會過去一直和乳制品、化妝品和汽車等行業的企業保持密切的關系,而這些行業的產品正是導致誘發乳腺癌的環境因素。 除了批評基金會,公眾還通過捐助來支持計劃生育協會。事件發生后的24小時內,計劃生育協會就收到了近40萬美元的捐贈,更是創紀錄地在3天內收到了超過300萬美元的捐贈,遠遠超出科曼基金會每年向其提供的資助金額。 隨著形勢大變,基金會在沉默幾天后,不得不做出反應。2月3日早上,在做出停止資助的決定4天之后,基金會發出公開道歉信,承認決定有不公之處,表示將會重啟對計劃生育協會的資助。 可公眾對此并不買賬。他們認為基金會在事件發生后沉默過久,道歉信不誠懇,其中許多表述十分模糊。一些公關公司建議基金會刪掉網上負面消息的行為也引起了大家的不滿。 2月7日星期二,凱倫·韓德爾在理事會全體同意的情況下辭職,并公開承認自己在整個事件中的作用。緊接著,基金會眾多高層成員也接踵辭職,基金會架構支離破碎,公眾要求其總裁辭職的呼聲仍一浪高過一浪。就這樣,這個世界第一大乳腺癌基金會在它成立的第30個年頭似乎走到了盡頭。一個簡單的資助方與被資助方的關系事件在一周內升級為政治事件,上演了誰都沒有預料到的結局。 如果把此事當作基金會和NGO之間的一場戰斗,那么原本占有優勢的基金會完敗。屈從于壓力,摻雜了政治偏見的公益事業,最終的結果是讓自己失去了公信力。 (據希夷文化與社會發展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