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目前,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加速,城鎮生活污染和農村環境問題開始凸顯。在傳統的環境污染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的情況下,重金屬污染、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等潛在環境問題不斷顯現。 中國的環境保護正處于艱難的負重爬坡階段和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中國不能再走西方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而是要推陳出新,獨辟蹊徑,探索走環境與經濟協調融合的環保新道路。 獲得中華寶鋼環境獎“城鎮環境類”的五個城市(縣、鎮):山東肥城、山西省大同市、江蘇省蘇州市、河南省欒川縣石廟鎮、浙江省安吉縣,他們在努力實踐著環保先行的戰略措施,不僅使各區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同時環境改善特別顯著,是國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典范城市。 他們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中發展”的經驗,值得學習和推廣。 山東肥城 城鄉環衛一體化 近年來,肥城大力發展生態綠色經濟,摸索走出一條“在發展中有效保護、在保護中加快發展”的雙贏之路。先后榮膺中國最佳生態宜居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 提升城市功能,肥城配套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打造綠色生態山水園林城,城市綠化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4.8%和40.6%。扎實推進小城鎮建設,1個鎮被評為國家園林城鎮、投資環境百佳城鎮和全國文明城鎮,9個鎮被評為省和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3個鎮被列為全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點。 在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26項考核指標中,環境噪聲、建成區綠化率、城市清潔能源使用等已達到或超過要求。截至2010年底完成截污干管41.88km,城區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大部分通過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率達82.8%。 投資4040萬元,建成豐泉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日處理垃圾200噸,采用福建省豐泉環保控股有限公司生產的SSE-100雙回路立式熱解焚燒爐對全市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集中焚燒式處理,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0%。對農村集中居住區生活垃圾,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處置模式,實現了城鄉環衛一體化。 山西省大同市 三年關停企業35家 大同市以“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為發展戰略,深入開展區域和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全力推進集中供熱,電廠儲煤場密閉,粉煤灰綜合利用,十里河生態走廊環保重點工程,大力提升環境質量,二級以上良好天氣連續三年保持在340天以上。2009年,因大氣質量改善明顯,綜合污染指數下降幅度全省第一,獲得省政府1000萬元能力建設資金。 從2008年以來,在主城區范圍內推進集中供熱。三年來,共取締或關停企業35家。十多家藥廠是開發區的支柱產業,由于生產原料藥,污染物排放超標,市政府決定對此十多家藥廠全部搬遷至離城市較遠的大同縣,并建設現代化的高科技醫藥工業園區,建設高標準的污水處理廠。搬遷這些企業共需要資金30多億,全部為企業自籌資金,政府只給予補貼和土地優惠置換。 十里河生態工程中,按照“上游涵養水源,中游達標排放,下游濕地凈化”的工作思路,上游的左云縣十里河治理工程已經完工,企業排放的污水經過縣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夠達標排放,達到涵養水源的目的。從去年開始,建立河道巡查制和河長負責制,明確各縣區的分管縣區長為水環境整治的第一責任人,派出執法隊伍不間斷的進行巡查。在御河與十里河的交匯處,正在建一個2平方公里大的濕地,凈化污水。 江蘇省蘇州市 專利申請量全國第一 蘇州市圍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大力實施“十大產業振興發展計劃”,積極推動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人才型、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200億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46%提高到2010年的2.3%,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一、第二位,蘇州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 在企業、產業、區域和社會四個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應當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企業通過驗收的比例達100%;在產業層面上,城市生活(餐廚)垃圾、電子廢物、電廠脫硫副產品、塑料滌綸廢物、鋼鐵余熱余壓、化工醫藥電鍍廢液、再生資源和尾礦等8條循環產業鏈初具規模;在區域層面上,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等4個國家級開發區建成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張家港揚子江冶金工業園等3個國家級、昆山高新技術產業園等3個省級和吳中光大環保靜脈產業園等4個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已經形成。 “十一五”期間,蘇州市循環經濟企業累計綜合利用各類廢物3200多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31萬億元,利潤824.6億元。 河南省欒川縣石廟鎮 改革生態鄉鎮工作機制 石廟鎮緊緊圍繞“工業強鎮、旅游興鎮、產業升級、持續發展”戰略,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雙贏”。2011年被河南省環境保護廳授予“省級生態鄉鎮”稱號。 建立健全工作機構,成立生態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生態創建辦公室。鎮黨委書記、鎮長親自掛帥,形成了黨政領導親自抓、專門機構具體落實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這一生態鄉鎮建設工作機制受到了環保部領導和副省長張大衛的高度評價,欒川“環保模式”在全省推廣。石廟鎮環保所、生態辦建設成為其它地市學習的亮點之一。 鎮政府同10個行政村、20余家企業簽訂了創建工作責任書,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了創建工作穩步推進。 石廟鎮大力度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累計投入資金5000萬元。為了解決生活污水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問題,派人到東北考察學習農村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工程,結合本鎮實際,投資140萬元,率先建成鎮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日處理生活污水200噸,其工藝為預處理+人工濕地+表流濕地型。 浙江省安吉縣 生態立縣 安吉縣走出了一條經濟與環境、城鎮與鄉村、經濟與社會互促共進的科學發展路子,在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同時實現了縣域經濟的綠色健康發展。安吉縣生態建設做法被首屆中國小康論壇評為“十大政府創新典型”。 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的發展模式,堅持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則,不斷加大環境執法監察和保護修復力度。強化生態環境監察體系建設。實行“部門聯合、村組聯手、干群聯防”的監察機制,構建起網格化、全方位的環境監察體系。整合管理部門執法職能成立礦資辦,統攬全縣山林、河流、礦產等資源的有力保護、有效利用和有序開發,采取專項執法與聯合執法相結合的執法監察辦法。實行區域生態保護分級控制。實施生態環境修復保護工程。 近幾年,安吉縣每年完成土地復墾近3000畝、新增城鄉綠化都在萬畝以上。全縣美麗鄉村覆蓋面達到75%以上,精品村達到108個,9個鄉鎮全覆蓋,呈現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大格局。美麗鄉村已成為安吉繼中國竹鄉、國家生態縣之后的第三個全國性品牌。 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工作機制。財政專項安排400萬資金用于長效管理,安排600萬用于村級干部報酬三級統籌,安排200萬用于干部實績考核獎勵。2010年全縣環境質量各項指標逐年穩中有升,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徐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