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木蘭 6月6日,中國紅十字會(以下簡稱紅會)首次舉辦“開放日”活動。據了解,當天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委代表、新聞媒體、專家學者、志愿者、捐贈者、合作伙伴代表等參與了“開放日”,共240余人。 會后,眾多媒體將報道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了當日趙白鴿透露的紅會捐款并未驟減,千余家冠名醫院開展自查自糾,以及紅會要走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化道路”等內容點上。 在紅會再一次擺出了開放的姿態之后,針對其“透明”、“開放”等話題的討論,又一次引起公眾的興趣。 “中國紅十字會首次開放日活動”地點就在位于東城區北新橋三條胡同里的紅會辦公樓。主辦方表現的誠意十足——到場人員不用電話確認、無需出示邀請函,“說是來參加活動的,保安就讓進”,這甚至讓一些紅會的志愿者都略感驚訝,因為他們以往對于紅會的印象,也僅止于路旁的獻血車。 10點鐘,紅會“近期工作通報會”正式開始。通報會以一個制作精良的短片切入,內容是介紹“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的起源”:戰火紛飛中紅十字志愿者穿梭救人的畫面無一不讓人動容。隨即引出紅會秘書長王汝鵬關于紅十字運動基本原則、發展歷程以及中國紅十字會性質、定位等情況的說明——但事實上這些環節很少出現在后續的媒體報道里。主辦方提供的新聞通稿里稱,此次活動的目的就是“促進社會各界尤其是媒體和公眾對國際紅十字運動及紅十字人道使命的理解”。 亮點集中在接下來紅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的講話中——她說紅會改革勢在必行,應成為社會組織改革的典范;她表示全國范圍內千余家紅會冠名醫院已經陸續啟動自查;她強調紅會將走上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化道路,并稱已經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審計服務;她提到可以理解紅會官方微博每次發言后網友謾罵時的情緒,她說“需繼續仰仗各位記者朋友幫忙”。 趙白鴿的話當場就被很多人引用,并即時發布在微博上,并引起當日一個又一個轉發高潮。雖然實際上這些消息都沒那么新穎——“改革”的聲音從去年10月10日趙白鴿空降到紅會時就已經發出,清理冠名醫院的由頭則可以上溯到去年11月初佛山南海區紅十字會醫院的“棄嬰事件”。 從被動到主動 無論如何,對于紅會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開放日活動。紅會表明了姿態、重申了決心,并鮮有負面消息傳出。它的更大意義在于一種主動的姿態——此前紅會往往在輿論應對上更多采取通過各種聲明和發布會,在遇到問題及質疑后試圖進行針對性解決。 而此次開放日中,紅會的傳播官員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至少互動環節沒有人再提起“天價發票”、“郭美美”和那個帶著一定爭議的捐贈信息查詢平臺,一切溝通都顯得很和諧。 有人問趙白鴿:您在紅會遭遇信任危機時上任,被稱為“救火隊長”,半年多過去了,您還挺得住么? “中國紅十字會有著非常專業的團隊,我和我的同事們有著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我相信我們挺得住。”趙在回答中將“我”的概念換成“我們”。而此次開放日的活動中,主體也不是紅會一家,而是試圖借助“國際紅十字和紅新月運動”的精神及影響,來重塑紅會形象。 活動的最后一項是參觀中國紅十會百年發展歷程展。基于自己的性質和發展歷史等,這家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確實向公眾呈現了足夠多資料。但是,關于募捐活動、捐贈款物使用、機構財務等信息則并沒有在展室里有太多體現。 盤點開放成績 有專家曾表示:民眾對于中國紅十字會的憤怒來源于其長期以來的官僚化和不透明。而對于這家在編辦登記、工作人員有一定行政級別、參公管理、財務上主要由政府撥款的社會團體來說,相較去行政化,他們似乎更希望借助信息透明來提升公信力。 那么,除了“開放日”,紅會的開放透明還有哪些舉措? 時間回溯到2011年7月4日下午2點,紅會獲得新浪微博認證,正式開通官方微博。眾所周知,其背景是“郭美美事件”的大規模爆發。當日晚7點半左右,紅會連發4條微博,三條介紹國際紅十字運動和中國紅會歷史,一條為王汝鵬的答博友問。 雖然每條微博都引發網友潮水般追逐,一片“呸”和“還錢”之聲不絕于耳,但作為地位特殊、歷史悠久的“官辦”公益組織能迎合大眾在新媒體上作出反應,此舉依然得到了不少肯定。 只是一年后的今天,雖然該微博的粉絲數已經達到119416個,微博數卻只有462條,這個當初被王汝鵬介紹為“公開透明,與網友實時互動,及時傳遞信息”的平臺在6月10日呈現的最后更新消息為5月23日發布的“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地震應急疏散演練”。 6月6日的紅會首次“開放日”活動并沒有在紅會官方微博上做任何發布。 除了開通微博外,彼時“郭美美事件”壓力之下,紅會的另一重要舉措是在2011年7月31日上線運行“中國紅十會總會捐贈信息發布平臺”。讓人遺憾的是,該平臺一上線,即被網友指責,認為存在各種錯誤、漏洞和不完備之處,又引來質疑聲連連。對此,紅會的回應是因為系統還處于測試階段,雖然實際上其從2011年1月就已經開始研發。 當下,該平臺仍在測試中,公眾可以從中獲知的信息除了青海玉樹地震捐款的收支使用情況外,還有2010年1月11日以來向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款的簡單捐贈信息——包括捐贈者姓名或捐贈機構名稱、捐贈時間和捐贈金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被邀請參與了此次活動。她表示,目前,還沒有大型公募基金會針對公眾進行過開放,紅會的這種做法和姿態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她也建議在內容上和參與人員上應進一步放開,比如邀請更多的社區居民參加,開放自己的機構辦公室,將財務情況印成宣傳單,上面的數據可以包括年度籌集善款情況如何、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等等這些公眾更感興趣的東西。 “希望公眾能對紅會的問題有更理性的說法,多給我們一點時間。”趙白鴿表示。 (王燁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