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報記者 張逢 2012年8月2日,歷經三個月的深入調研、審計之后,審計署首次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全國社會保障資金審計結果。審計署首次公布全國社會保障資金審計結果,這也意味著,截至2011年底,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目標基本實現,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社會保障資金基本安全。 審計結果顯示,2011年,18項社會保障資金共計收入28402.05億元,支出21100.17億元,年末累計結余31118.59億元。我國社會保障資金規模不斷擴大,資金總體安全完整,基金運行平穩規范,有效保證了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支付。此次審計也發現,一些地方和單位存在違紀違規問題,查出違法違紀案件線索132起,涉及300多人。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此次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以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為主體,包括銀行和各類服務機構,以及社區勞動保障平臺在內的社會保障管理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逐步形成,全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有1.19萬個;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基礎保障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社區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同時,有28個省本級、217個市本級和1189個縣成立了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社會監督不斷加強;各級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多次開展專項監督檢查,促進資金管理規范。 此外,截至2011年底,地方試點或開展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外來務工人員大病醫療保險等其他險種參保人數共計3832.53萬人,2011年基金收入1892.71億元,支出1640.70億元,年末基金累計結余2192.31億元。此外,截至2011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合計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合計6.22億人;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42億人、1.70億人和1.22億人。 審計署社會保障審計司司長陳太輝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建成了一個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網絡,為改革深化、體制轉軌和社會穩定創造了有利條件,有效發揮了“助推器”、“減震器”、“穩定器”和“安全網”等作用。 社會保障工作成效顯著 本次審計的對象包括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衛生部、財政部等管理部門,人民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仍實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行業統籌的部門和單位,全國省市縣三級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所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衛生、財政等部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地稅、殘聯等單位。本次審計共涉及37個省本級(含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404個市本級和2790個縣,延伸審計了29273家企業、4207家醫院和8101個村(居)委會。 審計報告中顯示,近年來,國家穩步提高了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水平,在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扶,共享發展成果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從基本養老保險看,2005年至2011年,國家連續7次調增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年均增長13.40%,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713.25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人每月1516.68元,比同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平均上漲幅度高出10.03個百分點。 截至2011年底,累計將500多萬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和2090萬被征地農民納入養老保障,將1031萬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納入醫療保險,將312萬“老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社會統籌。同時,各級財政不斷加大醫療救助資金的投入力度,醫療救助資金資助困難群眾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和直接醫后救助人次不斷增加。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表示,“十一五”以來,社會保障資金規模迅速擴大,為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報告顯示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收支規模不斷擴大和基金的快速積累,為提升公眾信心、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發揮了積極作用,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多方位支持。 制度執行仍不嚴格, 整改勢在必行 審計署社會保障審計司司長陳太輝坦承,社會保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一些問題與個別人員道德失范有很大關系,比如個別基層單位或人員的違規行為。 審計發現,在現行制度的監督下,一些地方和單位仍存在著違紀違規問題,部分地區擴大范圍支出或違規運營社會保障資金共17.39億元。部分經辦機構審核不嚴格,向不符合條件的人員發放待遇或報銷費用共18.52億元。另外還有部分單位和個人違規牟取不正當利益。本次審計查出違法違紀案件線索132起,涉及300多人,對上述案件線索,審計機關已依法移送相關部門或地方政府進一步查處。 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這些違規行為的發生,涉及到了老百姓的切實利益,應當予以十分的重視。他建議,在未來應由人大、政協等政府組織出面,聯合專家與社保對象共同組建三方監測委員會,實時監控單位與個人等違規行為,規范社會保障工作。 養老壓力仍然很大 在此次的審計報告中可以看到,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6194.53億元中,財政投入為5391.48億元,占到了20.58%。收入之所以比支出多出很多,很大程度來源于財政補貼。從人社部這幾年的統計公報看,對于養老保險的財政補貼從最初的數百億已經增加到了去年的2272億。 對此,社科院社保中心主任鄭秉文分析,財政補貼加大的很大的原因在于社保基金尤其是養老金存在入不敷出的現象。因此,可以看到目前我國養老金支付壓力仍然很大。 鄭秉文表示,此次審計結果對我國社會保障資金做了一個深入的摸底,為下一步改革社會保險基金體制、養老金投資運營體制營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圍。此舉讓政府部門和全社會公眾看到,我們的社保基金增長如此之快,想要實現保值增值,就必須改革。 “我國的養老金規模越大,投資機制改革的壓力也越大。未來養老金投資運營體制的改革必須多元化、市場化、國際化。按照國際成功經驗,養老金投資的資產配置應是國外和國內相結合,包括權益類資產、固定收益類、股權投資、實體經濟中的產業投資等。”鄭秉文解釋道。 對此,唐鈞也表示,現在養老金的收支狀況只能滿足對公眾養老現收現付的需求,而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采取在現收現付的基礎上,通過個人賬戶補充,走一條靈活平衡的準市場路子,才能有效緩解養老金的壓力。 據悉本次針對社保金的審計,有四萬多名審計人員參與了這項工作。而今后類似的工作還會定期進行。“對于審計署來講,每年都進行這樣大型的審計工作不是太現實,但各個省級、縣級地區應該每年都進行自身的審計工作,對于曾經出現違規行為的地方,應該重點抽查,其他地區則按照比例定期進行抽查,以保證整個社會保障系統的健康運轉。”唐鈞補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