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報記者 劉麗波 閆冰 張雪弢 歷經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樹地震的洗禮,社會組織的震后緊急救助能力日漸提升。 9月7日,云南昭通地震發生后,中國紅十字會(下簡稱紅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下簡稱扶貧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下簡稱壹基金)等多家組織第一時間啟動了“民間救災應急機制”。 民間救援隊 “我們正在通往震中洛澤河鎮的路上,因為路上塌方、滑坡頻發,前行困難。”9月10日下午2點,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災害管理部副總監沙磊對《公益時報》記者說。 中國紅十字會藍天救援隊、壹基金救援隊是較早抵達震區民間力量。 紅十字藍天救援隊成為第一支在災區開展救援工作的隊伍。 7日21時,云南騰沖9名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員集結完畢,趕赴災區;23時45分,四川省5名隊員集結完畢,出發趕往云南彝良地震災區;8日,在云南紅十字藍天救援隊的幫助下,北京、云南、貴州、四川、山西、廈門的救援隊員也陸續抵達災區開展工作。 壹基金救援隊也在第一時間集結。 7日下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通過壹基金救援聯盟緊急集合三支救援隊,包括云南火峰救援隊、云南戶外救援ODR、四川瀘州紅十字山地救援隊,分別攜帶攀爬探洞、輕型破拆工具和搜救犬驅車趕往震區。 據沙磊介紹,最早一支救援隊于8日凌晨3點抵達云南昭通毛坪鎮,這里距離震中洛澤河鎮約10多公里的路程。隊員攜帶救援裝備及搜救犬和云南省軍區應急救援隊一起徒步二十多公里進入震源洛澤河鎮,協助政府救災。 中國紅十字會救災工作組早于沙磊抵達洛澤河鎮。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領導帶隊組成救災工作組,成員包括副會長郭長江和香港、澳門等地紅十字會代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賑濟救護部副部長李立東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救災工作組于8日下午趕到彝良,在一處安置點分發部分物資后,于9日上午趕到震中洛澤河鎮大坪村(大坪水泥廠所在地)安置點救助災民。此外,四川、廣東、上海等地紅十字會募集的物資將陸續運抵彝良震區。 評估先行 “紅會到災區的任務有四個:一是了解災區的需求,二是查看災情,三是發放紅十字救災物資,四是慰問受災群眾。”李立東告訴記者,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第一時間啟動了三級應急響應,向云南災區調撥2000件夾克衫、2000床棉被、550頂單帳篷,這批物資于8日紅會救災工作組到達之前抵達。 同樣身處救災第一線的還有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助理王軍。 “災后第一救援工作肯定是由政府調度,尤其是這次地震,通往重災區只有一條路,山上的石頭隨時會滾落,除了解放軍和專業救援隊,其他人是不能進去的。作為公益組織更多的是籌集善款、發放物資等輔助工作。”王軍在電話中對《公益時報》記者說。 9月8日,中國扶貧基金會派出了當時位置距云南較近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進行現場災情快速評估。 王軍和其他同事,作為“緊急救援先鋒隊”在彝良災區現場與地方救災合作伙伴一起,啟動災情及災民需求的實地評估工作。在了解了當地需求后,扶貧基金會9日下午,在當地就近購買了10萬元的物資,選擇昭通彝良受災較重的村子進行先期發放。“我們很高興的是這次地震我們的反應和行動速度都很快,是第一批趕到現場的公益組織。” 同時,向災區緊急調撥的2000個緊急救援衛生包和10000條毛毯現已在運往災區的途中,此次扶貧基金會計劃向云南地震災區捐贈約100萬元救災物資和資金。 “前方評估和物資發放,后方籌款和支持。”王軍繼續介紹,“扶貧基金會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幫助受災地區通過可持續發展項目進行災后重建,所以我們還要在云南進行進一步評估和考察。” 參加過汶川、玉樹等多次震后救援工作的王軍,對此次云南昭通地震的救災工作感受頗深:“帳篷搭建的整齊,當地學生志愿者、外地趕來的志愿者在幫忙發放宣傳手冊、救災物資,受災的人們也相對平靜。這說明社會管理能力、特別是災難救援能力提高了,一旦災難發生,各個行業領域都動起來,整個災區井然有序。” 緊急勸募 “各種救援力量不斷地涌入,解放軍、武警官兵、消防隊員、社會志愿者、民間力量進入災區開展救援。”李立東告訴記者,目前各種救災物資源源不斷往里進,一些受災群眾逐步得到妥善的安置和轉移,有一些住在帳篷里,有一些從山里轉移到安置點住下。 “災區的道路交通非常擁堵,地勢和汶川差不多,周邊都是大山和河流,道路本身就不寬,交通目前是個大問題。”李立東說。 除了奔赴災區救助之外,勸募也在第一時間啟動。9月7日地震發生當日,云南省紅十字會發出募捐倡議,并做好了接收準備。 扶貧基金會則于7日當晚聯合新浪網緊急啟動“中國扶貧基金會云南地震救援行動”,并發出“為一戶受災家庭采購糧包”和“為一戶受災家庭采購溫暖包”的募捐倡議。 救災行動依然在繼續。 “我們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放救災物資。”沙磊告訴記者,至9月9日晚,災區的搜救工作已基本結束,各大救援隊已撤回毛坪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