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公益時報》:解決中國式養老難,您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饒錦興:突破陳舊的計劃體制,進一步明確并界定政府、企業和家庭在養老中的職責范圍,解決養老體制機制問題。 《公益時報》:個人、企業、NGO如何參與社會化養老?政府扮演怎樣的角色? 饒錦興:政府首先是養老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資源的分配者,其次是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者。但政府作為養老福利的主要責任者,并不意味著政府舉辦傳統的“事業單位”,壟斷資源,造成體制上的社會不公。應當建立以非營利組織為主體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政府從辦養老事業的角色中退出,轉到以政策執行、資源調配為主的角色中來。 《公益時報》:應該怎樣來鼓勵民間力量參與養老? 饒錦興:鼓勵民間力量參與養老,不能只為一個“錢”字,只為資金。根本的是如何實現社會治理變革,實現養老服務組織體系的變革。養老體制機制問題得不到解決,養老難會永遠是老大難問題。 《公益時報》:應如何劃分公益養老和商業養老的界限? 饒錦興:養老事業首先是一項公益事業,公益事業要以公益理念和機制去辦。如果將養老完全看成是“朝陽產業”,是“淘金之處”,那是很難做好這項事業。公益事業也要市場化,但市場化不等于產業化,市場化只是資源配置手段。(本報記者 劉麗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