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2010年以前,盡管醫療技術與時俱進,但我國人體器官捐贈體系,從硬件構建到價值觀建立,一直停留在相當落后的階段止步不前。 2010年1月,國家衛生部正式委托中國紅十字會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公益組織,來承擔器官捐獻工作。當年3月,器官捐獻試點正式啟動,現在已有19個省市加入試點之列。 2012年3月22日的“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總結會”上,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希望在3-5年的時間內,器官捐獻體系能迅速建成,改變過去主要依靠死囚來獲得移植器官的畸形方式。這是繼全國“兩會”之后,衛生部負責人再次直面這一話題,并作更進一步表態。黃潔夫坦言,器官緊缺是我國器官移植發展的瓶頸,由于缺乏公民自愿捐獻,死囚器官成了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 對比此前在該議題上的相關表述,權威官員以如此不繞彎的方式回應器官捐獻問題,顯然并不多見。而直面問題所在,可能會是給出解決思路、探索破局路徑的關鍵一步,由此所展開的困境探討與尋路嘗試也更具有緊迫感和針對性。 2012年12月24日,《天津市人體器官捐獻條例》經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北京市紅十字會正在申請建立器官(捐獻)移植管理中心。全國層面,呼喚已久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于2013年元旦之后開始正式辦公。在借鑒試點地區及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將在2013年面向全國鋪開。 全國鋪開的現實與困境 在試點工作中,各地都在紛紛做著各自的探索。江蘇無錫設立了管理中心,廣東省正在積極申請。深圳市于2003年8月率先制定了第一部器官移植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條例》。福建省也于2005年通過實施了《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 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全國共完成個體捐獻582例。我國的個體捐獻從第1例到第100例,相對其他國家來說,經過的時間非常短。 2013年,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將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具體安排是在春節之后。目前正在與衛生部和紅十字總會協調,進行工作計劃,這需要各省市的衛生行政部門、紅十字會、移植醫院等機構人員共同參與。 深圳器官捐獻協調員孟葦,已經在這個職位上工作了兩年多,提到工作上的困難時,對《公益時報》記者說:“即便是器官捐獻情況比較好的深圳,市民的知曉率還是有待提高。很多人首先不知道器官捐獻具體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怎樣去表達捐獻的意愿。另外,就是大多數人在觀念上仍然難以接受,這是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p> 根據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孟葦說,一些非移植醫院等醫療機構,對器官捐獻的工作不是很支持。這方面我們沒有簡單有效的方式去解決,需要從制度上想解決辦法。 對此,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業務部負責人表示,衛生部在2011年4月下發了關于啟動心臟死亡捐獻器官移植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各級醫療機構對此項工作進行支持。但出現這種情況的客觀原因,可能是非移植醫院對器官移植不太了解,并且與他們的業務不太相關。管理中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會爭取醫療行業協會的支持與合作,并進行一定鼓勵。我國的三級醫院共有1300多家,加上二級的有上萬家了,其他醫療機構就更多了。這其中有移植資質的只有165家,數量很懸殊,非移植醫療機構對器官捐獻來說非常重要。 協調員和志愿隊伍的力量 協調員在逝者器官捐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建立一支專業的協調員隊伍是器官捐獻的關鍵環節,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 《天津市人體器官捐獻條例》規定,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醫務人員依法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其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相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支持和協助,并提供便利條件。鄭新建說,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必須是紅十字會系統或醫療機構的正式或聘用人員,經過紅十字會及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培訓后,持證開展工作。試點兩年來,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已聯合舉辦了5期協調員培訓班,天津市也舉辦了2期,培訓了一批骨干協調員。 深圳市的相關工作開展得則比較早。深圳市紅十字會專職協調員孟葦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深圳市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工作在2007年就開始了,但真正意義上的專職協調員是在2010年試點工作之后。協調員的主要工作范圍是聯系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協調并見證器官捐獻過程和完成捐獻后家屬的后續跟蹤工作。 深圳紅十字會每年會與各個區的衛生行政部門,如衛生局、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等聯合召開器官捐獻知識培訓班,并在醫院發展了一些兼職協調員,由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擔任,但沒有酬勞。如果發現有潛在的捐獻者,可以告訴病人或家屬有器官捐獻這樣一個選擇。進行初步溝通以后,如果家屬表示愿意了解,會通知協調員過去。 (下轉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