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接09版) 裹足不前的發展路 “用發展旅游的思路來搞扶貧建設,其實完全沒必要‘另起爐灶’。與其另辟新村,不如根據當地現有情況尋找關聯。”阜平當地一個熱心公益建設,曾經做煤炭生意,常從駱駝灣經過的老板告訴記者,“駱駝灣附近有個挺有名的天生橋瀑布,每年春夏季節來天生橋游玩的人非常多,他們大多數來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因為天生橋瀑布和風景名勝區五臺山特別近,因此很多去了五臺山的人就順帶來到了天生橋瀑布觀賞游玩兒。而已成規模的天生橋風景區和駱駝灣之間的距離極近,籠統說來,也就是隔了一座山那么近,駱駝灣村的高海拔地區有一大面積的氧吧型森林,不僅連接著東邊的公益森林,并且,如果設施工具配備好的話,從這座森林穿過去就能直通到天生橋瀑布了,免去了游客繞遠之苦,還能連通天生橋和駱駝灣,這樣一來,天生橋和駱駝灣就可以形成一個大旅游區!那么駱駝灣的旅游產業自然就能被帶動起來了。” 但是道路問題依然是駱駝灣的困擾之一。 據阜平縣當地的一個交通部門領導說,行政村在2006年的時候,道路已經基本暢通,但某些自然村的道路情況還不行,山村更是很少通路。記者在去往駱駝灣村的道路上,體驗了207國道的難走:兩輛拉毛重50噸煤炭的貨車,加上一個小轎車,就能擠滿207國道的狹窄路段,因此經常堵車,并且路兩旁沒有護欄,去往駱駝灣村的指示路標更是一個沒有。看來,對于期待靠旅游業致富的阜平駱駝灣,道路問題是扶貧首要解決的尷尬難題。 另一個發展思路卻因水源退化污染而無法實現。 駱駝灣村支部書記顧潤金還告訴記者,他希望能通過種植業改變村里的貧困現狀,目前村里種植最多的農作物是土豆和玉米,一年僅收一季,夏天收土豆,秋天收玉米。與此同時,駱駝灣村南的被叫做“遼道背”的山上有包括如豬苓、黃芩在內的2000多種植被和幾百種藥材,以及上萬畝天然林,包括落葉松、槐樹、楊樹等。因為沒被商業開發,所以潛力無限。但無論是改變種植結構還是發展林木、藥材資源,當地水利設施都是重要基礎。近年來,灌溉水源“大沙河”退化污染嚴重,因此“推動沙河治理,共創山水阜平”的標語隨處可見。 “據我長期觀察,這些扶貧過程中最基本的問題,在這17年里,真正被解決的實在少之又少。”當地的一名出租車司機這樣對記者說。 外界參與不足 習總書記訪問駱駝灣后,來村里進行投資調研的人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又大規模地冒出來。“現在來的項目太多,差不多天天都有新的人帶著各種項目進來。”劉吉平說。駱駝灣的村口處甚至以“防火護林”為由進行來訪車輛的登記檢查。 “但想來投資建設,考察項目的,基本上都處于‘流水線作業’模式:早上開車來到駱駝灣,溜達一圈兒之后,晚上就駕車離開,最長的駐扎時間不超過兩天。習近平總書記來駱駝灣慰問之后,來的各地牌照的車多得數不勝數,但沒有哪只隊伍愿意踏實停留些時日,仔細琢磨駱駝灣的資源、地形、風貌以及發展潛力等。投資調研多成走馬觀花,專業人士也沒耐心和時間真正了解本地實情。 駱駝灣村支書告訴記者,駱駝灣一直想搞農家樂,但單獨搞農家樂,“亮點性”又顯得不足。但其實,“找亮點”是發展旅游業前的重中之中,因為沒有特色和內涵是旅游業發展的死穴,不通必死。而這樣的重要性,必然催生對人文地質專業人才的需求。于是,當地政府為了彌補專業人士嚴重不足的情況,特派出“專業駐村調研小組”長期駐扎在駱駝灣。“從今年正月十五開始他們就住進了村兒里了。現在他們可能在進行新村地址的考察,具體情況要過段兒時間才能知道。”駱駝灣的一個干部告訴記者。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專業的公益機構,特別是專業的扶貧類基金會尚未參與到阜平的扶貧指導中來,在村里轉了半天,記者只在一處推土機作業的廢墟旁一座還未來得及立起來的“功德碑”上發現了資助駱駝灣建小學校舍的“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的碑文記錄。 中國扶貧基金會專職副會長王行最告訴記者:“首先,不清楚當地扶貧款的具體情況是什么,信息都是由政府嚴格把控,公益基金會想參與討論扶貧規劃,基本上是沒有可靠的信息源保證的;其次,公益機構和政府屬于兩條腿走路,若想二者有效結合,需要面對很多問題;再次是,因為公益機構和政府合作討論扶貧款使用事宜,缺乏成功的案例,經驗性和可操作性稍顯薄弱。但是若有人愿意牽線搭橋,想必綜合了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雙重經驗的扶貧行動,能更能提升扶貧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