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張雪弢 5月1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主論壇——第二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發展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此次論壇以“凝智聚力、創新服務、人人共享、和諧發展”為主題,重點研討國家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專業服務。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在主論壇上作《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主題報告。他介紹,目前,全國18個省份建立了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津貼制度,22個省份建立了生活困難老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城鄉各類養老機構發展到4萬多個,養老床位390多萬張,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覆蓋率達到65%,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竇玉沛指出,與許多國家養老社會化進程相比,中國的老齡化呈現出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貧困老人比例高等特點。目前,中國有失能老年人3600萬,高齡老年人2200萬,空巢老年人9900萬,貧困和低收入老年人2300萬。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文化等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 竇玉沛強調,必須立足基本國情,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原則,從以下五方面繼續堅定不移地構建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度普惠型的養老服務體系,讓全體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晚年生活。 ——強化養老服務制度保障。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從家庭贍養與扶養、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社會優待、宜居環境、參與社會發展等多方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制定和完善優惠扶持政策,落實和擴大老年人社會優待,實施好老齡事業發展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政策扶持和規劃引導,推動養老服務業走上有章可循的發展道路。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目標明確、體系健全、適應需要的制度體系,養老服務實現規范化發展。 ——建立適度普惠老年福利制度。對于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的老年人,采取集中供養或分散供養的方式,由政府負責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并提供無償的養老服務。對于80周歲以上的低收入老年人,逐年建立高齡津貼制度。對于生活困難的老年人,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為他們入住養老機構或接受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提供資金支持。對于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根據其失能程度等情況給予護理補貼。 ——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到2015年,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基本覆蓋100%城市社區和50%以上的農村社區,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樣、方便適用、廣泛覆蓋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加強社會福利院、養老院、護理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各類養老機構建設,增加養老床位,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達到30張,養老服務設施基本滿足社會需求。 ——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對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在規劃建設、土地供應、融資貸款、稅費優惠、人才培養等方面予以扶持。推進民辦公助,對于民間資本舉辦的養老服務設施,政府給予相應的建設補貼或運營補貼。推行公建民營,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承包、委托運營、合資合作、輸出管理或服務等方式,參與政府舉辦的養老服務設施的運營或管理。實施政府購買服務,鼓勵社會力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和提供社會養老服務,不斷增加養老服務供給。 ——提升養老服務發展基礎能力。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發展規劃,開展養老服務專業學歷教育,培養老年服務管理、醫療保健、護理康復、營養調配、心理咨詢等專業人才,推行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支以養老護理員為重點,遍及養老服務各個領域,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素質優良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制定和完善養老服務建筑設施、人員配備、分類管理、資質評估、安全衛生等標準,強化標準宣傳、貫徹和落實工作。推進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到2015年,國家層面基本建立起統一的養老服務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廣泛用于城鄉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社會養老服務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