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前熱映的電影《中國合伙人》將三個年輕人創業之路上的艱辛曲折與成功喜悅刻畫得淋漓盡致,在引起無數創業者共鳴的同時,又激起了時下處于就業困難的畢業生們的創業熱情。 而就在幾年前,有這樣一群畢業生已經將這樣的故事進行了自己的演繹,這一次,故事發生在公益圈。劉揚、楊昭、曹云龍、張博,這4位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從云南農業大學畢業后一起創建“畢業伙伴”昆明項目組至今,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痛并快樂著。 我們創業吧 2005年,張博在沖擊北京大學的法碩。考研是個枯燥的過程,他迫切需要與人交流、共享資料,但卻沒有門路,一個念頭在張博腦海中浮現:何不創建一個互助交流平臺? 張博找到當時大學社團“農村發展研究會”的成員劉揚、楊昭和曹云龍,這幾個人都喜歡“折騰”,用楊昭的話說就是“能動性強”,都做過兼職,嘗試過創業。經過初步調查和幾次商議后,他們一拍即合,提出創建一個大學生之間自助互助的平臺,免費為大學生解決就業和考研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但由于注冊資金沒有籌夠,再加上還沒有畢業,這件事只好暫時擱淺。 2007年4月,楊昭他們四人已走出學校,并順利找到工作。“我們剛好在一起上班,上班的時候我們就感覺很枯燥,工資又不高,我們那時候就一千塊錢左右,我的更低,才600塊。”楊昭說,他們處于實習期,“剛出來的學生都比較單純,有份工作就先做著,熟悉一下社會,就這樣的想法”。 四人一起上班下班,過著規律單調的生活,也會討論一些關于生活、大學時候的一些想法,“就感覺太枯燥了,只是為了賺錢做事,好像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楊昭說,但他們四人也發現周圍有很多同學找不到實習單位,“甚至連六百塊的單位也找不到,但是外面招聘的單位卻很多。” 楊昭和張博他們經歷了大學時期的社團工作,實踐經歷豐富,找工作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同學卻遇到了困難。這時他們又浮出了“畢業伙伴項目”這個想法,希望建立起一個大學生就業幫助平臺。 2007年7月,張博、劉揚、楊昭和曹云龍四人辭職,創立“畢業伙伴項目”。 一家家跑用人單位 沒有多少啟動資金,但是楊昭他們得到了學校一萬元的資金支持,“我們創業的方向和方式,學校很欣賞,認為我們做得很正確”,項目組租了一個辦公室,三室一廳,客廳比較大,用來辦公,其他的房間就作為臥室,這一萬元交了一年的房租。 雖然是公益項目,零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一些公益組織的項目開展,要么通過基金會申請項目資金支持,要么通過企業等獲得資助,以維持運營。而畢業伙伴在初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支持模式,2007到2008的一年時間,“可能花了有十多萬元,這是我們湊出來的,因為我們一開始不知道怎么盈利。” 他們在高校開展主題溝通會,請師兄師姐聊就業歷程,助師弟師妹解畢業困惑。免費為有兼職實習需求的大學生找崗位,免費為有招聘需求的企事業單位找人。建立兼職實習人員信息庫和用人單位信息庫,使二者供需信息對接,并定期更新;期間根據雙方需求,適時安排些見面會,如校園宣講等。并開展模擬實戰,如求職大賽、創業大賽、伙伴團隊拓展等。項目的推廣主要依靠網站、QQ群等,同時,在高校成立志愿者團隊,在學校里做宣傳,“在各個高校口碑宣傳的比較多一些”,楊昭說。 建立用人單位信息庫,所有的信息都是四位創始人一個個跑出來的,“我們那時候沒有身份,因為是我們自己成立的組織,沒有人領導,也沒有人指揮,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想法,所以就沒有任何身份證明,這也是阻礙我們發展的很大一個原因。”楊昭說,但就是這么一家家跑,一次次介紹,對方接受或拒絕,他們還是跑出了一些用人單位,,“我們并不太注重公司的規模,只是我們會確認一下這個公司的真實性。” 張博還自費到全國各大城市實地調查各大城市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現狀,這些城市有成都、西安、上海、廣州、珠海等。“我找公司從來不投簡歷,而是直接到公司找人事,他們不愿意見就等,他們總會和你說話的。”張博的實地考察就以這樣的方式進行。 一年之后的瓶頸 項目就這樣持續了一年,這一年,四位創始人投入了十余萬元,與此同時,楊昭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壓力。2008年春節前,楊昭囊中羞澀,告訴父母不打算回家了,但父母很快就把錢匯過來。“回家的時候比較失落,因為同學都工作了,有錢了,那時候我們沒有錢,而春節還是一個很大的消費期。”楊昭說,那時候還是很堅持自己的想法,但他的父親卻持有老一輩傳統想法,培養兒子出來是要光宗耀祖的。楊昭告訴父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一件事情,對社會有意義,“當時也真是這樣想的,過完年回來還接著做。” 但這一年,他們沒有得到外界太多的支持,雖然接觸過一些公益組織,但因為服務領域的區別,沒有獲得幫助。雖然參加了一些培訓,但并沒有從實質上改善他們的運作。其次,人情冷暖也讓他們深有體會,“企業想用你的時候會很積極,很主動。如果你想請他們幫個忙,可能有人會拒絕,功利性非常強,讓我們感覺沒有被平等對待,當然這只是一部分人。”楊昭說。項目組辛辛苦苦跑出來的崗位,有的學生去了一天就不想再做了,“我們沒辦法約束這個群體,感覺很松散。” 2008年年中,四位創始人開始回顧并總結這一年的歷程,“我們還是比較理性的,溝通了一周左右,分析討論怎么繼續做下去,但是感覺太困難了,然后這個時候剛好有成立商業公司的機會,然后我們就轉身全職做商業了。”商業公司的成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著項目的運作,同時,公司也繼續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實習機會。2011年,畢業伙伴獲得認可,簽約成為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外圍志愿團隊。 謀求“自我造血” 雖然成為兼職,但四位創始人除有一人退出外,其余三人仍在畢業伙伴中。2012年,畢業伙伴走上從“輸血”到“自我造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首先是創立了兼職實習中心,畢業伙伴兼職實習中心與楊昭他們的商業公司合作,為大學生提供了兼職實習機會。其次,聯合百事、淘寶開展年度活動——創意斗秀場,為有意向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平臺和資金支持,并組建畢業自助服務團隊為同學們提供畢業紀念冊定制和學士服租借服務。之后,畢業伙伴支持清華、北航、西南林大、農大等高校創業畢業生進行校園移動互聯網便利店創業以及小蜜蜂合作社。在公益100音樂節上,楊昭說他一個月沒上班,全身心投入其中。眼下的2013年,畢業伙伴將專注其目前開展的項目,并將創立畢業伙伴創業基金。 回頭想想,楊昭說當年過于理想化了,對公益組織的運作方式不甚了解,也不知道該從哪里獲得支持。“這事太大了,當時我們操不了盤,也需要有個人來領導我們做這個事情。現在看來,如果有人愿意合作,我們也很愿意把這個平臺做大,并且也是很需要的。”在成為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外圍志愿團隊后,畢業伙伴得到了更多鼓勵,“鼓勵是很重要的,對于做志愿的團隊來說,得到尊重得到認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創建自己的公司后,更多精力用在公司上,楊昭希望把公司做強,然后支持畢業伙伴擴大平臺。當然,最重要的是,楊昭認為這其中的“仁愛之心”是最大的收獲,他說,等以后有了孩子,他會把這些講給孩子聽。 (摘自《云南信息報》) 背景介紹 “畢業伙伴”是義務提供社會實踐機會,開展主題溝通會和求職、創業、職業化訓練等情景體驗活動,協助家境不好的大學生提高就業創業技能,培養積極應對意識,解決就業、創業中難題而立的公益項目。 該項目起源于2005年11月,2007年7月正式運作。2011年,畢業伙伴簽約成為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外圍志愿團隊。截止到2012年底,畢業伙伴提供兼職實習機會近24,000個,實際上崗20,000多人次,開展模擬實戰活動112場,直接受益人數共計10,000多人。在15個學校及校區有校園伙伴團隊,在云大、師大、農大等學校及校區都有使命相同、共同努力的畢業伙伴互助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