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行業協會作為非營利的社團組織,是政府轉型期職能轉移的一個重要承接主體。促進行業協會對政府職能的有效承接,對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拓展行業協會發展空間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目前行業協會承接職能轉移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改革實踐都還有待深化。 8月30日,浙江省溫州市召開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試點工作匯報會,市政府6個職能部門成為第一期試點單位。據悉,第一期政府職能轉移將在9月份完成基本工作交接。 長期研究公共政策的溫州大學教授吳玉宗則認為,溫州市開始首個協會創新試點,是“去掉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的嘗試,將為更多政府職能下放給行業協會提供經驗。 溫州市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金彪說,政府轉型包括“瘦身”、“健身”和“轉身”。“瘦身”即下放權限,“健身”就是優化政府服務,“轉身”則是向市場和社會組織轉移政府的部分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也就是以委托、授權或購買服務等方式,將原來由政府履行的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也能夠達到政府瘦身的目的。 鞋革行業“權力”變大了 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成立于1991年,是以制鞋、制革行業為主,結合皮件、箱包、皮革機械、鞋飾、鞋樣設計、專業市場等地區性行業中介組織。其中會員300多家,常務理事48人。溫州鞋革行業現有企業4000家,2007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生產總值392億元。 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謝榕芳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溫州市在半年前決定將鞋革行業協會作為試點機構,開始了研究和探索。溫州市對這項工作也非常重視,市長多次組織涉及到的各部門第一負責人召開會議,商討試點方案。與試點社會組織對應,第一期作為試點政府單位向鞋革行業協會轉移職能的部門,有溫州市經信委、科技局、財政地稅局、人力社保局、商務局、質監局等6個部門。 今年10月之前,這些部門會將就行業經濟運行分析及預測(原屬市經信委)、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申請立項(原屬市科技局)、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認定初審(原屬市財政地稅局)、專業技術任職資格評審(原屬市人力社保局)、反傾銷、反補貼、反壟斷、本行業國際貿易壁壘和國內產業損害信息的收集和調查(原屬市商務局)、浙江區域名牌的推廣和使用(原屬市質監局)等十幾項職能與鞋革行業協會進行對接。 謝榕芳表示,按照計劃,這6個部門相對應的職能和政府購買服務將在9月份對接完畢。相關部門以項目的形式向協會購買服務,進展比較順利的可能會在本月就進入簽訂合同的階段。10月份將會制定具體的職能、項目工作計劃。除了第一期涉及到的6部門外,還有其他部門將向行業協會轉移職能。謝榕芳說:“此前珠海市軟件行業協會成功接管了部分政府職能,但在制造業,還鮮有先例。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很多工作都在摸索當中。” 人才需求增加 在這么多項職能轉移到鞋革行業協會之后,機構人員增加成為必然需求。 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曾被民政部授予“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稱號,協會組織機構健全,有完善、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建立了一個穩定的工作團隊。目前除兼職人員外,有15個專職工作人員,其中大學生占到95%以上,人員流動性不大。但政府轉移職能到協會后,人手也會不足,需要再進行招聘。對于是否有能力承擔起這些重要職能,謝榕芳很有自信,協會有很多專業人才,另外,對應的職能部門也會在交接過程中進行指導和培訓。 而對于政府職能部門來說,放權之后,“理論上就可以進行減員。”謝榕芳分析,“這樣可以達到人員上的精簡,但需要等到各項職能交接逐步穩定,相應的評估和工作總結結束之后。” 下一步,溫州市還將制定完善的監管辦法,對社會組織履行職責進行監督檢查,社會組織也將定期就職能事項運行情況向試點單位匯報,接受對應政府單位的監督,并需要定期公開事項辦理情況、數據等信息。 在試點工作基礎上,溫州市將于明年上半年至后年,還將選擇1到2家社會組織試點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把政府轉移職能工作擴大到政府所有部門和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 上世紀90年代,溫州行業協會出現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萌芽,溫州出臺的“加快行業協會商會改革與發展的意見”,賦予行業協會(商會)開展行業統計、信息匯總分析等職能。2008年,行業協會(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改革試點列入溫州市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重點任務。 今年2月19日,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金彪在考察市鞋革行業協會時提議,市首個協會創新發展試點要在該協會試點,為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積累“溫州經驗”。 為保障試點順利,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創新發展試點指導小組將對試點工作加強領導和監督。在資金保障方面,則采取“在工貿類資金中設立市級示范行業協會創建試點專項資金,用于創建試點工作,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相關工作經費,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 (本報記者 王會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