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06版) 中和農信是當前我國最大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1996年,時任中國西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主任的何道峰在世界銀行貸款秦巴山區扶貧項目中創設了小額信貸項目。1999年,何道峰就任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他把該項目帶入了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了小額信貸項目部。后來經過轉制,2008年,小額信貸項目部變為中和農信。 據了解,目前中和農信的資金主要有四個來源:一是捐贈,包括最初世界銀行以無息貸款形式為其提供的第一筆種子資金。隨后,華夏銀行、國際美慈組織等陸續為其捐款。二是政府配套資金: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獲得國家金融機構融資支持之前,小額信貸項目運作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大多數是省扶貧辦下撥項目的財政扶貧資金。三是銀行貸款:2006年,中國開發銀行成為其第一家合作銀行,雙方簽署了總額1億元的合作協議。2012年的國際消除貧困日,國開行又與其簽署了總額為10億元的微小貸款扶貧試點合作協議。中和農信的另外一個資金來源是一些社會投資基金的投資。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經有300多個致力于扶貧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但大多數機構都沒有像中和農信這樣豐富的資金渠道,缺少資金以及沒有良性的資金運作方式,成為這些機構面臨的普遍困境。 根據《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規定,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來源主要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但融入資金余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 2013年6月,中和農信與中國小額信貸之父、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曉山合作,接管社科院旗下位于河北省的淶水扶貧社。 有專家分析:公益性小額信貸市場面臨洗牌,各家規模較小、監管模式松散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由于后續資金不足等問題,面臨著轉嫁或倒閉的結局。而與此同時,何道峰則表示,在接管扶貧社以后,中和農信未來幾年內,將努力向“年服務覆蓋人口100萬、發放貸款總額100億”的雙百目標沖刺。 10月15日,在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中和農信承辦的新時期金融扶貧論壇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表示:全國扶貧系統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為破解貧困地區金融服務不足、企業和貧困戶貸款難的問題,將不斷深化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的改革,大力支持小額信貸。 網絡平臺的應用 上文提到的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的創新獎有兩個名額設置,分別頒給了鄧飛和阿里巴巴集團。給鄧飛的頒獎詞是:鄧飛先生用不到3年時間,利用微博等互聯網工具,與眾多社會愛心人士共同發起兒童安全、女童保護、免費午餐、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等項目,從人身安全、防性侵害、營養改善、健康衛生四個方面為6100萬留守兒童謀取福利。 阿里巴巴集團的入選理由則是:建立了世界一流的電子商務生態體系,通過淘寶網幫助貧困弱勢群體468萬人實現就業,推動了1000萬個間接就業機會。阿里巴巴集團還通過公益寶貝、淘寶公益網店等公益網絡產品搭建人人可參與的創新性公益平臺,不斷推動網絡公益生態體系的生成與進化。 事實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民間組織參與扶貧的手段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新穎。微信籌款、微博公益拍賣……網絡平臺與社會扶貧之間的鏈接愈發緊密。 2012年,中國扶貧開發協會與搜狐公益合作推出“共富家園扶貧互助”公益平臺:各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協會的扶貧開發項目在這個平臺上展示發布;有捐助意向的企業、組織和個人,可以登錄系統,挑選自己認可的項目聯系捐贈;需要幫助的群體也可以登陸平臺,找到對應的扶持項目,并向該項目提出申請。該平臺實現了扶貧項目與普通網友的無縫對接。 據了解,按照2300元的國家扶貧標準,我國的扶貧對象已經從2010年底的1.66億人減少到9899萬人,年均減少了3334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