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并不太遙遠的過去,貴州西江雷公山的密林里曾有過野生虎。也正是在那個時代,苗族獵手唐正保成為了聞名一方的“打虎英雄”。為響應政府“除害滅虎”的號召,他在上世紀60年代短短的十年里,殺死過30只虎。今天,垂暮之年的唐正保放下獵槍,成為一名護林員。他每天都要進山巡查,希望能再發現虎的蹤跡。然而日復一日,他再沒有見到什么比蛇更大的動物了。 這個悲劇故事正是對華南虎這種中國特有虎亞種命運的高度總結。中國境內現存岌岌可危的不足30只野生虎,大多分布在與鄰國交界地帶。然而在中國各地的養殖中心里卻有5000多只人工圈養虎。 自1975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一屆締約國大會以來,俄羅斯遠東地區野生東北虎種群已經得以恢復。然而,在動物保護界人士們振奮之余卻不得不擔憂,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重開虎制品消費的閘門將無疑會給野生虎帶來滅頂之災。 純粹以商業為目的的虎飼養場所謂的“以虎養虎”對野生虎保護有百害而無一益。人工飼養虎基因雜亂、退化,既無保護價值,也由于野性盡失,缺乏生存能力而無法被放歸野外。同時,為賣虎而養虎的行為也將重新喚醒已逐漸熄滅的、人們對虎制品的市場需求,從而刺激對野生虎的盜獵。飼養一頭虎從小到大的成本高達7000美元,而獵殺一頭野生虎只需花費15美元,相較之下,高昂的利潤率將成為盜獵野生虎的強大動因。并且,由于直觀虎骨以及制品無法分辨其來自野生虎還是人工飼養虎,養虎賣虎也將為執法人員造成巨大困難,為野生虎制品混入市場提供契機。 此外,養虎賣虎還有損于傳統中醫藥的美譽。中醫藥界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以瀕危動植物入藥不僅有害中醫藥整體形象,還阻礙它在國際市場的發展。鑒于此,國內外的中醫藥行業者已經普遍停止使用虎骨入藥。 “作為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傳統中醫藥并不希望承擔導致虎滅絕的責任。”美洲中醫學院院長黃立新在CITES公約大會上聲明,“申請虎器官貿易合法化的要求絕非出自傳統中醫藥界,而僅代表那些以養虎謀求商業利益的投資個人的愿望。” 在這野生虎存亡危在旦夕的時刻,世界在矚目中國,期待中國能夠作出永久保持虎貿易禁令的承諾,關閉以商業為目的的養虎場,并投資于野生虎的就地保護。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亞洲區總代表 葛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