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號稱“史上最難就業”的2013年畢業季已經過去,但新一屆的畢業生并沒有盼來好消息: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新增28萬人,規模達到727萬;如果再算上上一年未就業的畢業生,新一年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然而在勞動力市場的另一端,大量企業卻陷入了“人才荒”的困境。很多從事校園招聘的用人單位深感畢業生能力良莠不齊。麥肯錫咨詢公司今年5月發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許多雇主認為畢業生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life skills);超過三分之一的畢業生自己也認為,學校教育并沒有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錯位,成了“就業難”與“人才荒”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的大學教育不僅在課程設置上很少顧及市場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在教學形式上也往往以單向的知識教授為主,而不像西方的研究性或探索性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而這正是大部分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 “就業難是一個偽命題。”中國移動研究院人力資源部一位長期從事校園招聘的工作人員說道:“能力金字塔頂部的那10%的學生,從來沒有遇到過就業難的問題,反而選擇更多了”。的確,勞動力市場上能力強的學生一直都很吃香,但就社會整體來看,教育最大的意義不是為了讓優秀的學生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是要讓不那么優秀的學生,同樣收獲成長。 “工作能力”和“社會責任”對高等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開始關注并支持大學生的課外實踐,其中公益實踐和創業受到了頗為廣泛的關注。 一箭雙雕的公益實踐 所謂一箭雙雕的公益實踐,應是同時兼顧“工作能力”與“社會責任”。 國內目前已經存在很多推動大學生公益實踐的項目,這些項目甚至正在形成一條從教育到孵化的完整生態鏈。就目標而言,這些項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以知識傳遞為目的的教育類項目、以推動實踐為目的的實踐類項目和以孵化成熟業務模式為目的的創業孵化類項目。這三類項目在功能上相輔相成,共同形成了一個以推動大學生公益創業為最終目的的“產業生態鏈”。該行業內的所有項目要么以生態鏈中的某個職能為目標,要么橫跨生態鏈的多個職能。雖然目前國內的這些機構或項目出現時間不久,項目質量良莠不齊,但一個完整生態鏈的形成將是必然趨勢。依據此生態鏈,各機構和項目可以了解未來行業的發展格局,從而更加清晰地規劃自身的項目定位和目標,還可以從“上下游合作”的視角完善自身項目內容,推動行業內合作。 企業和企業家在這一過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直接驅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在校生開始通過這些項目,了解并培養了包括開拓、創新精神在內的、非常寶貴的企業家精神。據益微青年公益發展中心統計,僅在2011年,全國范圍內針對大學生的公益大賽就有30項以上,來自全國范圍內2,000所高校提交的創意方案超過70,000份,其中僅谷歌支持的“益暖中華”一項賽事就收到了1,273所高校提交的24,500個創意;除此之外,還有海航集團社會創新創投競賽、聯想青年公益創業計劃等知名企業資助的大學生公益實踐或創業項目。 “希望工程激勵行動”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1989年10月發起實施的“希望工程”,在國內知曉度很高,那雙“大眼睛”至今還深深地印在幾代人的腦海中。 但青基會早就認識到單純的硬件建設遠不足以應對當前青少年教育和發展的挑戰。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高校資助體系的完善,“希望工程”對大學生的資助模式也在逐漸改變,從“助學金資助”逐步向“搭建平臺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轉變。 當代的大學生有全新的特征,他們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自我意識,但他們發現、理解和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較為不足,往往影響他們對大學階段及以后的學習、工作的適應和發展。怎樣更好地為這樣一個群體提供資助和服務,是青基會“希望工程”這些年來一直研究和探索的問題。由青基會和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合作開展的“希望工程激勵行動”,便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項目。 “希望工程激勵行動”(以下簡稱“激勵行動”)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和全國31個省級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辦,于2009年開始運作。“激勵行動”是一個以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付諸行動的能力為目標的實習、實踐項目。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激勵行動”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平臺和機會,讓他們走向社會,資助在校大學生以團隊的形式,自主設計并實施公益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不僅培養了社會責任感,還鍛煉、提升了個人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截至2013年,“希望工程激勵行動”項目已經收到全國大學生申報的2377個項目,其中有445個獲得了資助,帶動了近萬名大學生親身參與公益活動。自項目實施,中國青基會已投入500萬元資助大學生實施公益項目。此外,該項目設計了頗有特色的自籌款環節:項目成員平均需要自籌1000元左右的款項,有效培養了學生營銷和策劃組織的能力。 此外,優秀項目的團隊代表還有機會參與國際交流。迄今為止,“希望工程激勵行動”已組織32個優秀項目代表赴英國交流,34個項目代表赴香港交流。優秀的大學生代表們與當地學生社團和社會企業分享公益活動中的思考和困惑,感受了文化差異下不同的社會企業和公益模式。學生們將自身實踐與所學專業聯系起來,思考如何在中國運作社會企業,以及如何應對中國社會目前所面臨的現實挑戰,積極探索可行的公益模式。 “激勵行動”對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項目策劃、設計、申報、培訓、實施、分享、交流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大學生團隊內部明確的協作分工,不僅發揮自身特長,還要通過學習彌補自身不足。通過參加“激勵行動”,在校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希望工程激勵行動”項目的全過程培訓體系,在協助學生能力提升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項目能夠整合到非常高端的培訓資源,例如:國際參訪和交流機會、由中英兩國教育專家合作開發的培訓課程和培訓師資等等。目前,該項目正在進一步完善培訓與指導體系,希望通過分層次的高質量培訓,能夠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培訓需求,進而讓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我們并不是很關注你是否創業,我們更關注學生是否行動,以及這個行動給學生帶來的能力提升,這是我們最大的快樂;年輕人有能力,走到哪里都不怕。”中國青基會常務副秘書長楊曉禹在評價“激勵行動”項目時說道。 “希望工程激勵行動”項目的出發點,并不是為了推動更多的大學生從事公益創業,而是為了提升大學生能力。“能力提升”固然能夠提高“創業”的成功率,但兩者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大學生通過公益實踐鍛煉的很多能力并不是“公益創業”所獨需的,這些能力無論對于就業還是商業創業,都大有裨益;而且,影響大學生人生軌跡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比較中立和客觀的做法就是純粹地協助他們提升能力,將規劃未來的權力留在學生自己的手中。 曾經參加過“激勵行動”項目、目前已經工作的學生中,約84%認為該項目提升了自己求職的競爭力。 “競合”是發展方向,也是最高境界 對于眾多的支持大學生公益實踐的項目來說,未來行業以及項目自身該如何發展,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2013年12月13日,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和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主辦的“大學生公益創新與實踐論壇”上,來自本行業內的代表機構與專家學者,對項目和行業發展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就未來的“產業鏈”合作達成了一致意見。 “希望工程激勵行動”學生資助部部長盛園園,在談及該項目未來的發展方向時說道:希望“激勵行動”的項目模式可以逐步復制推廣,進而能夠支持更多的青年人提升能力。 項目的長期目標是生態鏈的整合,青基會希望在未來,公益的教育、實踐,以及創業的孵化,都能夠整合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上,需求不同的大學生都能夠在這個平臺上,找到支持自己能力發展的資源。“希望同學們在我們這個平臺上學習后,可以去‘激勵行動’這樣的實踐平臺應用學到的知識。”定位于教育的友成基金會“創業咖啡”項目負責人彭天說道。 “中國社會公益和商業市場的競爭我覺得還是有區別的,最大的區別在于我們既是競爭者又是合作者,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競合。”中國青基會秘書長涂猛在評價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時,深有感觸地說道。 (文/馬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