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概在2005年之后,由于互聯網浪潮的烘托,幾乎每一個省份都開始耗巨資建設“環境信息數據平臺”。國家最高環保部門當然也做了一個收集全國環境信息的平臺。這樣,環保局的官員們坐在辦公室里,就可知道全國各個斷面、監測點的排放信息,但公眾卻沒有權利知曉。 從2013年1月1日起,全國74個城市每天都誠實地公示其監測到的6個環境空氣質量指標——這可謂是中國在環境監測數據公開上邁出的第一步。 然而,水、重金屬、土壤等監測數據仍舊未向公眾公開,這就為造假提供了可能。 一個地方的環境監測數據,大體有三種類型。一是區域環境質量。如北京市政府,當然要負責監測北京的各個區縣的環境質量,這一般交由當地下屬的環境監測站來負責完成。理論上說,所有的實時數據,都要如實地上交給公眾。 二是企業的環境監測信息。各企業要把自己在排放口監測到的排放數據如實地傳送給政府、上交給公眾。 三是公眾自己監測的數據。當今是科學大普及的時代,各種監測儀器都全面便攜式和傻瓜化,處處可見、人人能用。公眾隨時可以拿出“檢測法寶”,對想要了解的環境點位的環境質量,信手測上一測,然后和政府、企業監測出來的數據,比上那么一比。 何況,即使沒有檢測儀的幫忙,公眾拿鼻子聞、眼睛看、耳朵聽、身體感受,也都可以知道當地的環境質量如何。因為環境質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的身心,當一個人身心遭受環境污染摧殘的時候,地方政府和企業還妄想說“當地環境質量合格”,唯一的辦法是對監測數據造假。 因此,要想保證地方政府和企業監測的數據不造假,唯一的辦法是“環境信息公眾化”。大體的辦法有四個。 一是政府監測的區域環境數據、企業自測的排放數據,要徹底而全面地開放,隨時向媒體通報,讓所有公眾都可以迅速查看和評價。 二是鼓勵環保組織、志愿者開展各種類型的環境自測活動,并將這些環境自測的數據,與政府、企業監測的數據進行比較。 三是鼓勵公眾隨時對身邊有疑問的環境質量,進行舉報、質疑、排查。因為,即使所有的企業排放都合格,整個區域的環境質量也可能存在著風險。 四是全面開展環境質量與公眾健康關系的研究,讓環境監測數據的變化與公眾身心健康的變化進行有效對比。 但值得關注的是,如今有許多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干脆連名字都不要了,關上大門,使勁生產,使勁排放,根本不把政府監管和公眾監督放在眼里。在這時候,就必須強力推進一個“環境信息大開放”的措施。政府必須出臺政策,不僅僅率先垂范地隨時開放其監測的站點和平臺供公眾、環保組織監督和參觀,也強令任何一家企業主動打開大門,歡迎所有的公眾和環保組織隨時進去參觀和考察。這樣,才可能在公眾的幫助下,迅速找到環境問題,迅速進行優化和整改。 “自然大學”發起人 馮永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