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6日,云南省民政廳在救災應急指揮部下設“社會組織參與救災協調服務組”,同時建立“云南魯甸地震社會組織救援服務平臺”。 該平臺是由云南省民政廳牽頭,云南省民政廳民管局主管,由云南三方社會組織評估服務中心指定專人負責統計社會組織救災物資、資金及志愿者數據,并上報云南省減災中心及民間組織管理局,并由云南省民政廳統一調配。 “平臺的設立可更好地引導社會組織依法、有序、高效參與抗震救災和協調外界捐贈物資與災區的對接、現場發放,提高救災效率,推動救災工作社會化。”云南省民政廳民管局三處處長、社會組織參與救災協調服務組組長姜莉強調。 地震救援急需協調服務平臺 截至8月8日15時,云南魯甸地震共造成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永善縣和曲靖市會澤縣108.84萬人受災,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 據基金會中心網統計,地震發生后24小時內,已有包括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在內的17家基金會啟動應急預案,投入到地震救災工作中。 對此,姜莉表示:“由于在之前幾次地震救災中,民間組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國家救援行為做了很好的補充,但因為沒有專門的組織或平臺予以統一管理,因而普遍出現了救援真空和救援重疊的現象,造成了資源浪費。所以在國家力量和民間組織共同參與的救援活動中,急需建立一個協調服務平臺,對社會組織進行統一的備案和協調。” 據姜莉介紹,該平臺是由民政部救災司會同云南省民政廳相關部門共同發起。 接受社會組織登記備案 協調資源 目前云南魯甸地震社會組織救援服務平臺設有協調部、信息宣傳部、綜合服務部等三個部門,工作人員21人,分別肩負著協調管理、數據統計發布、系統服務等六項職能。 這六項職能具體包括:接受進入災區社會組織的登記、備案工作,確保依法有序進入;統一協調省內外社會組織進入災區開展工作,加強社會組織間的協同意識、信息分享意識;協調外界捐贈物資與災區的對接、現場發放,提高救災效率;現場需求信息調查評估,確保發布準確有效的需求信息,使救援物資發揮最大效用,不產生浪費;統籌協調志愿者,確保有序進入,避免擁堵;提升相關社會組織參與救災、重建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定期召集相關社會組織開展活動、邀請專家研討,實現信息共享。 準備為地震災區捐款捐物、提供志愿服務的社會組織請以傳真或電子郵件方式先向云南三方社會組織評估服務中心報告捐助情況,報告內容包括捐贈物資的名稱及數量、志愿者的服務內容及人數、資金的金額等。 云南三方社會組織評估服務中心指定專人負責統計社會組織救災物資、資金及志愿者數據,并上報云南省減災中心及民間組織管理局,并由云南省民政廳統一調配。 姜莉表示,截至8月8日,已有10多家來自省內外的社會組織在平臺備案。現階段來自四川、甘肅等省相關社會組織負責人和專業技術人員正對平臺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 社會組織地震救援協調 重要一步 從地震發生到云南魯甸地震社會組織救援服務平臺設立,僅用了3天時間,這一速度遠超蘆山地震。 蘆山地震設立協調機構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服務中心是在地震發生后的第8天。由抗震救災指揮部社會管理服務組決定設立。該平臺主要通過了解社會組織或志愿者的救援訴求,并對其制發了志愿服務證、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登記派遣表格,保證社會組織救援工作可以合理有序地進行,但沒有涵蓋救援物資的科學調配等方面。 姜莉強調:“可以肯定的是,該平臺的設立,是社會組織地震災難救援工作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平臺的運行可以有效地調配現有資源,避免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平臺的初期發展甚至逐級推廣仍需要政策的引導和社會組織的理解支持,尤其是社會組織救援思路從熱血到理性,從短期救援到長期幫扶的轉變。” ■ 見習記者 張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