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16日,首屆中國慈善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開啟善時代”為主題,國內外近500名業界嘉賓出席論壇,圍繞“共享創造價值”,探討全球慈善發展趨勢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國慈善事業發展道路。民政部部長、中國慈善聯合會會長李立國出席中國慈善論壇并致辭。 李立國指出,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民生改善任務繁重,更加需要發揮慈善事業統籌社會力量和資源、解決社會問題、促進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讓社會各界的愛心及時傳遞到每一個困難群眾,幫助他們抵御風險、提升能力、擺脫困境。 李立國對公益慈善事業表達了四點意見,并希望能和與會的國際國內公益人士交流互勉。 第一,要以社會救助為重點,開展慈善活動。 當前,我國應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大量困難群眾。目前,全國有城鄉低保五保對象8000多萬人,殘疾人8500多萬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各類困境和問題兒童,每年大約有2億人次群眾遭受自然災害影響。讓困難群眾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既是慈善事業的傳統著力點,也應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關注的重點。國務院今年頒布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明確倡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廣大社會力量要以各類社會救助對象為重點,大力開展扶貧濟困、賑災救困、助學助醫等慈善活動,既要幫扶現有政策以明確界定的對象,更要留意政策尚未覆蓋卻有救助需求的對象,及時施以援手,送去溫暖,與政府救助形成合力,進一步打造社會救助的安全網,要健全救助需求和慈善項目信息的對接,加強信息共享,確保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 第二,要以慈善組織為核心加強載體建設。 慈善組織是現代慈善事業最重要的主體,加強慈善組織自身建設,是促進我國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慈善組織規模不斷壯大,在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在自身建設方面,仍存在內部治理結構不夠完善,慈善活動不夠規范、信息公開不夠充分等亟待解決的問題。下一步要建立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完善決策執行監督制度和決策機構議事規則,加強內部審計,確保工作人員、組織財產、慈善活動按法律辦事,依章程運作,要規范款物使用,將所募款物按照協議或者承諾及時用于確定項目,除不可抗力和捐助人意愿外任何人不得擅自變更款物用途。要做好信息公開工作,強化慈善組織公開機構、財務、人員等信息的責任,及時回應捐贈人和社會公眾的關切,以良好的公信力取信于社會。 第三,要以包容互信為品格,團結慈善力量。 慈善事業要做大做強發揮最大能量,離不開慈善界的精誠團結、戮力同心,各個慈善組織、各個慈善從業者、各位關心支持慈善事業的捐贈人、志愿者、新聞工作者,乃至專家學者都要相互尊重、包容,和諧共生,和平共濟,為推動我國慈善事業多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而共同努力。所有慈善行為無論觀點、做法有何差異,只要有利于幫扶困難群體,有利于解決社會問題,有利于發展慈善事業,都應受到尊重和支持。參與慈善事業的各類主體,要加強聯系,互信互助,在資源、項目和信息上共享合作,匯成改善民生的強大力量。中國慈善聯合會和各級慈善聯合組織,要發揮慈善行業組織作用,聯合慈善力量引導慈善行為,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四,要以學習創新為抓手,加強能力建設。 慈善事業發展日新月異,慈善活動形式層出不窮,慈善事業與產業、金融和技術結合越來越緊密,若不及時更新相應知識和技能,我們就會落伍。每一位慈善從業者都要堅持學習、善于學習,努力知曉慈善政策,洞悉慈善規律、把握慈善趨勢,用每一次慈善服務樹立和強化慈善事業的形象,用每一份愛心付出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每一個慈善組織都要將打造學習型組織作為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定期開展業務培訓,鼓勵員工進修深造,創新慈善幫扶形式,永葆慈善組織旺盛活力。 (閆冰) 鏈接 首屆中國慈善論壇(2014)是由中國慈善聯合會主辦、老牛基金會協辦,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陽光文化基金會、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首都公益慈善聯合會等共同參與的國際性、專業性、社會性論壇。論壇共設置“全球慈善論壇”、“社會救助論壇”、“中國城市慈善論壇”和“青年慈善論壇”四場平行分論壇。當天,來自國內外慈善機構代表、專家學者、企業家、公益從業者及志愿者圍繞“慈善事業法治、企業慈善文化、慈善創造共享價值、慈善創投、家族基金”等議題分別發表主題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