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廣州市舉行了“垃圾分類萬人行”活動,可謂全民動員、聲勢浩大。事實上,廣州市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工作投入了包括資金、政策,甚至是市長的親自參與等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我認為,即使做好了垃圾分類工作,廣州市的垃圾問題依然很難解決。 首先,消費觀念沒有改變,“多即是好”的面子觀根深蒂固。本人曾經帶領志愿者做過一個餐廚垃圾的調研,大部分的餐廚垃圾的產生并不出自居民家庭,而在于酒樓食肆。其中,以公司請客和婚宴宴席所產生的垃圾為主。可以看到,在公共生活中,社會大眾還是非常愛面子,認為如果請客吃飯光盤了,太寒酸了!于是,我們所消費的遠遠超過我們所需要的,但不曾有過認真的反思。 其次,源頭減量沒有政策約束,產品設計不便于分類回收。我們日常消費的產品,大多都被過度包裝或者用復合材料制成。過度包裝的產品,無形中制造了很多垃圾;而結構復雜、不容易拆解或使用復合材料的產品,對垃圾分類來說更是天大的難題。現在的產品采用無縫的設計,每個部件都做得精細無比,以及采用不同材質,增加了市民對其進行分類的難度。 因此,消費者教育這一片空白如果沒有跟上、產品環保設計沒有保證的話,可以預見,我們越分類,所扔的垃圾也就越多。這道理,就像治理交通擁堵的怪圈一樣——車多只好修路,而路寬了車就更多。 我對于現在廣州的垃圾分類工作比較悲觀。沒有觸及到消費教育層面,更不要說可持續生活的價值觀層面,也沒辦法對生產企業進行下手——廣州市民消費著來自全球各地的產品,光靠廣州一個城市,是不可能要求其他地方甚至外國的廠商在生產設計的過程中考慮環保降解、容易拆解。 有一個更無奈的原因,廣州這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已經跟不上人口的發展和個人消費水平的發展。隨著廣州市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將會有更多的產品和更多的消費——而這是我們常常說的更高的GDP。 城市發展太快,而生活在城市的市民卻沒有懂得怎樣在城市里面生活——而這,是垃圾分類可以解決的嗎? 拜客廣州總干事 陳嘉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