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企業公民”理念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國際上用來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新術語。進入21世紀,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事件的大規模爆發,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也逐步作為社會熱門話題而進入中國主流話語,并從最初單純的學術討論,演變為一場引領中國企業走向道德制高點的商業社會變革。2005年,企業公民委員會召開了第一屆會員大會和年會,成為在中國宣傳和推廣企業公民理念的一面旗幟。 我從2005年參加“第一屆中國企業公民年會”開始,便與這一理念結下不解之緣,并見證了中國企業公民事業的發展。起初,大部分參會者與獲獎者都是在華的外資企業,中國的企業家對企業公民這一概念還很陌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開始加入到企業公民的行列之中,并成為行業內的中流砥柱。與此同時,在企業公民理論建設方面,隨著對儒、道、法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不斷發掘,傳統人倫思想與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實現了有機融合,在中國形成了兼具國際視野又存蓄本土智慧的獨特的價值詮釋。 十年間,中國的經濟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2012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大又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建設總布局,首次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大建設并列,提出要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以“新常態”描述中國經濟,意味著相比過去三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周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剛剛閉幕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決定》鮮明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命題,其中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等也有專門闡述。 縱觀十年,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調整,企業生存的內外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企業公民社會責任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企業的內在自覺,而是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的不斷完善,而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外在約束,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面對新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時代對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體現在對于法律底線的堅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因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首先要堅持依法合規經營,自覺維護市場秩序這一基本原則上。其次,隨著中國經濟轉入“新常態”,對企業的發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經濟發展方式上,應告別傳統的、不可持續的、粗放型的增長模式,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平衡產業布局,提升內源性優勢,積極提升責任戰略將成為企業適應“新常態”的重要能力,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產業布局也將成為企業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突破點。再次,緊抓責任文化,打造企業的軟實力。 在現代社會當中,企業要進一步發展,就會感覺到企業文化的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本。企業的生產能力、經營能力是一個企業的硬實力,但是企業的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企業以什么樣的理念和目標去經營?企業如何看待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企業盈利了要做什么?這些價值選擇都在實實在在地決定著一個企業的行為方式和生存姿態。因此,對于新時期的中國企業而言,一方面要積極吸收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又要與時俱進地接受國際先進理念;同時,還應該通過創造性的思考和行動,激發人的潛力和活力,通過可持續的經營理念與共享價值的商業模式,提升企業產品與服務品質。這應該成為企業適應新常態經濟和新的市場環境的必備素質。 現如今,我們正在立足今天面向未來行動,我們正在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對話。企業公民建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議題,也是人類得以存續的根本保障,更是企業的生存發展必備條件。作為全球企業公民,作為與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共存共生的社會主體,企業也應更多地為人類福祉做出貢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是全球的,競爭是全球的,責任也是全球的,一個企業只有從全局視野出發,調整自身的戰略和決策,才能實現自身可持續的線性發展;做合格的企業公民,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贏得世界人民尊敬的必然選擇。 蔣正華 企業公民委員會名譽會長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