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月20日,國內互聯網金融P2P行業的宜信公司(下文簡稱為“宜信”)在北京發布“互聯網金融——谷雨戰略”。這是宜信第二個農村5年計劃。宜信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戰略指出,未來5年,宜信將打造并開放農村金融云平臺,通過農村金融服務生態圈,開放宜信小微企業和農戶征信能力、風控能力、客戶畫像等能力,實現“為農村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和“促進農村地區消費金融發展”兩大目標。同時宜信還宣布,將自建1000個基層金融服務網點,不僅提供農村信貸服務,還將提供農村支付、農村保險等創新服務。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宜信公司首席戰略官陳歡,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大剛,以及宜信農村業務條線負責人出席戰略發布儀式。 “互聯網金融是新的金融模式。多年以來,我國傳統金融機構在農村投入不少,但是依然有超過七成的貸款需求無法滿足。這其中,關鍵的制約因素是大部分農戶在央行的征信系統中是不存在的,這個數字大概在3-4億戶之間,而且農戶也缺乏傳統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必須要有的可抵押資產。宜信在2009年,就把農村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市場,采用多種模式探索農村金融服務。”唐寧指出。 深耕農村 互聯網金融 2013年和2014年,宜信先后攜手中山大學和蘭州大學,在廣東及甘肅進行農村金融調研。中國是農業大國,南北不同,東西差異大。調研發現,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遠遠滿足不了需求,而制約傳統金融機構的原因主要是,在間接融資體系中,銀行貸款的擴張主要是通過網點和人員的等比例擴張這種單一方式。 宜信在過去的5年多時間里,在甘肅、陜西、內蒙、云南、四川幾個西部省份的縣級區域建立了大量的農村金融服務點,培養了一批熟悉農村市場的“帶路黨”。 “帶路黨帶去的,同時還有各種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我們與那些已經深入農村的渠道進行合作,例如宜信已經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合作,通過提供云服務系統,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管理,并進一步與其合作,共同開展農村金融服務。我們還在農村提供小微農機租賃,在農機上裝備流量秤,建設物聯網,這可以極大降低貸后風險管理的成本。”宜信公司首席戰略官陳歡對記者表示。 宜信農村金融云平臺 陳歡介紹:“我們的農村金融云平臺當然離不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根據我們在廣東和甘肅農村金融調研顯示,目前在農村已經有70%左右的人口擁有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作為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已經完備。” “農村也有摩爾定律。我們5年前進入農村,依靠刷墻廣告把我們的服務送下鄉,把農戶的資料,信息記入宜信的系統。那時候,我們也不知道大數據和爬蟲等技術,可以使得這些數據的積累在今天產生巨大的價值,可以嵌入農戶的生活和生產場景,直接實現數據變現。這就是摩爾定律講的,量的積累會帶來爆發,產生質的變化,從而根本改變農村金融服務的方式和格局。”陳歡說。 通過“一云一網”(農村金融云和1000個金融服務網點),宜信“谷雨戰略”將讓金融云在農村“下雨”,讓創新金融服務的雨水滋潤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 (張雪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