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獨立CSR研究與咨詢師 何智權/文 由于手機業務的重整,諾基亞(現屬于微軟)在春節過后即關閉在北京、東莞的手機工廠,將工廠轉移至越南河內,導致了兩地近9000人失業,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工人。由于市場萎縮和競爭力下降,眾多日本電子品牌都計劃關閉其在中國的工廠,把制造基地回遷本土,其中不乏松下、大金、夏普等知名企業。此外,優衣庫、耐克、三星等企業也受到人力和土地等成本升高的影響,導致制造成本提升,計劃把制造部門搬離中國。 單單是諾基亞的工廠,就已經導致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再加上其他規模并不小于諾基亞的工廠、企業撤離,其失業的工人數目是十分龐大的。如此巨大的失業群體,必然會給社會帶來沖擊。同時,如何安置這些工人,對于企業來說也是巨大的責任和挑戰。畢竟供應鏈管理是品牌商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一個大課題,而工人是品牌商重要的利益相關方,在這種困難時期應該如何對待工人,是一個值得品牌商思考的問題。 供應商更易“不負責任”。外資工廠大面積轉移時,工廠對工人的安置往往有多種形式。 一些工廠會鼓勵工人跟隨工廠轉移的步伐,到新廠址繼續工作,這種情況適用于在國內的轉移。對于此次出現的轉移回母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情況,由于簽證、文化等多方面的障礙,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工人都很難實行隨廠轉移。比較普遍的是買斷工人的工齡,也就是根據勞動合同內容支付經濟補償金,這是很多跨國企業的做法。此外,原來的工廠也會推薦工人到兄弟工廠就業或者鼓勵本地就業。 最極端的情況則是,工廠欠薪太多,老板為了填補債務,偷偷轉移變賣工廠的生產設備,或索性跑路躲避債務置工人不顧。 一般來說,如果工廠是品牌商自有的,只要品牌商沒有倒閉,只是為了轉移制造基地,出于品牌形象和社會壓力考慮,以及有自身的財力作為保證,對于工人的安置會做得比較好,至少不會出現違反法律的情況。 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供應商,其做法就很難保證了。例如當年作為世界最大玩具企業美泰供應商冠越玩具廠在倒閉時就出現了備受關注的欠薪和欠款的情況。更不用說2008年,曾經作為世界三大玩具品牌供應商自身也是上市公司的合俊集團突然清算,導致了東莞數千名工人追討欠薪,震驚了中外媒體。 品牌商履責亦有難點。在國際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和指引如ISO26000里,供應鏈管理都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供應鏈中的勞工問題。因此,工人的利益應該是這些跨國企業關注的要點,只是在實踐過程中很難做到。 第一,由于商業保密原則的約束,企業不會隨便透露自身的供應商,導致了信息的不透明,外部監察也因此很難進行;第二,品牌商很多自身都有“道德采購”守則,要求供應商必須符合相關的規定,但供應商往往不會給品牌商看到自身真實的一面,同樣會造成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第三,行業內部有實力的供應商并不多,意味著品牌商的選擇不多。而且,當供應商臨近倒閉的時候,往往之前已經和品牌商進行了接觸。某種意義上,品牌商也沒有動力去繼續幫助工人。 一定程度上,對于中國這個處于轉型期的巨大經濟體來說,這個階段是無可避免的。不過,這不意味著工人就應該被放棄,是他們為我國經濟打下了基礎,而在經濟增長方式出現轉變時,他們不應該是被遺忘的群體。如何去幫助他們進行適度的轉型,需要全社會,特別是政府和立法者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