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2014年10—12月,“上學路上”兒童心靈關愛中心聯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李亦菲,對我國東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個省市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親子溝通、學業學習、課外生活、情緒狀態等方面,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與心靈狀況,重點關注不同留守兒童之間的差異,系統分析地區、性別、學習、生活等因素對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的影響。 本次調查的農村兒童來自我國東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個省市農村地區,發放問卷2218份,回收有效問卷2131份(占96%)。從總體上看,“父親外出”、“母親外出”、“父母都外出”的三類留守兒童占55.2%,這其中,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兒童占33.5%。各地區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分布比例存在較大差異。 學校教師 對留守兒童并不全部知曉 主辦方請教師寫出自己所教班級中留守兒童的數量,發現教師所寫出的留守兒童的數量只占全部學生的26%,大大低于根據學生答題所推測的數量。究其原因,可能是學校教師并沒有對自己學生的留守狀況進行細致的統計,只是關注那些在情緒和行為問題上表現比較突出的兒童。 女性兒童家中母親外出的可能性較高 值得關注的是,在“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中,女性兒童多于男性兒童(約多出5個百分點,52.7%>47.3%),并且不存在地區差異,即:在女性兒童的家庭中,母親外出的可能性較高。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農村地區仍然存在重男輕女的習俗。在母親所生孩子為女性的情況下,可能會面臨來自家庭及其他各方面的壓力,并導致其外出打工,甚至與孩子的父親離婚而離開家庭的情況。 近七成孩子 不知父母做什么工作 69.2%的留守兒童不知道自己父母在外所從事的工作,有14.9%的兒童反映自己的父母在私營企業工作,有5.6%的學生反映自己的父母在國有企業工作,有10.4%的學生反映自己的父母自主創業。 在1054名留守兒童中,有11.1%的學生與父母每月見面3~4次,32.7%的學生一年能見父母5次以上,11.7%的學生一年能見父母3~4次,29.4%的學生一年能見父母1~2次,15.1%的學生一年都沒有見過父母。按照留守兒童總數6100萬測算,全國約有近1794萬農村留守兒童一年只能見父母1~2次;有921萬孩子一年都沒有見過父母。顯然,這是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 4.3%的學生一年中 從未與父母聯系過 1045名留守兒童中,與父母幾乎天天聯系的學生有23.9%,與父母每周聯系2~4次的學生有28.6%,與父母每月聯系3~4次的學生有19.3%,與父母每年聯系3~4次的學生有10.4%,與父母每年聯系1~2次的學生有10.2%,與父母一年都沒有聯系的學生有4.3%。 按照全國6100萬農村留守兒童總數測算,每年與父母聯系次數少于3~4次的兒童,在總數上達到驚人的1518萬。 母親外出對留守兒童情緒影響更明顯 在“迷茫指數”和“煩亂指數”兩個消極情緒變量上,留守兒童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兒童。根據這一結果,農村留守兒童的迷茫度和煩亂度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愉悅度和平和度與非留守兒童沒有明顯差異。 煩亂指數和迷茫指數方面,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得分顯著高于父親外出留守兒童的得分,與父母都外出留守兒童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反映出與父親外出相比,母親外出對兒童煩亂度、迷茫度的影響更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母親在為小學階段兒童提供穩定可靠的生存條件、增進對未來的信心方面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母親外出往往伴隨著父母離異,而這一事實對兒童的生存條件和未來希望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其煩亂度和迷茫度的加劇、愉悅度的減少。 與父母聯系的次數對農村兒童煩亂度有顯著的影響,總的趨勢是,一年內與父母聯系次數越少,兒童的煩亂度越高,與父母幾乎每天聯系的兒童煩亂度最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年內與父母沒有聯系的兒童,其煩亂度竟然小于見面次數在每月3~4次、每年3~4次、每年1~2次三種情況。說明長期與父母不聯系使得兒童的情緒狀態受父母的影響減弱。但其中所蘊含的親情的缺失可能是更為深刻的,而且是難以彌補的。 本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情緒狀態與非留守兒童有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消極情緒方面,并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和性別差異;進而,留守兒童的情緒狀態主要受到學習方面和留守狀態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根據這一結果,改善留守兒童的情緒狀態需要從多個方面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導致困難或挫折的外部突發事件中,個體的不同應對方式對自身情緒狀態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在調查中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在困難或挫折情境中的應對方式,不僅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來解釋不同留守兒童的情緒狀態差異,而且可以為改善留守兒童的情緒狀態提供一個新思路。 |